今年的諾獎評委會勢必要搞點大動作,選出重量級人物,對評委會來說,李諭+昂內斯的組合足夠有說服力。
之所以要用“說服力”一詞,是因為去年物理學獎的獲獎人實在乏善可陳。
19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達倫,是個瑞典人,各位一定沒聽過,很正常,李諭也沒聽過。
這人雖然多少有點研究成果——主要是改進了航海用的燈塔,但這種工程方麵的研究成果明顯不能算在物理學領域,否則能拿獎的太多了,比如發明飛機就比改進燈塔搶眼得多。
在二十世紀初的眾多大佬麵前,這樣的成就根本無法脫穎而出,絕對拿不了諾獎。
達倫本人一直是個兢兢業業的工程師,突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自己都有些蒙圈。
裡麵肯定有故事。
提名達倫並強勢讓他獲獎的是瑞典皇家科學院。
諾獎評委會與瑞典皇家科學院是兩個獨立組織,按照諾獎的評選流程,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是主要提名機構,組織評選及最後決定的是瑞典皇家科學院。
有那麼一點“君主立憲”的意思,瑞典皇家科學院隻是負責禮儀上的內容。當然了,瑞典皇家科學院也可以提名人選。
目前諾獎評委會與瑞典皇家科學院有點小矛盾,雙方經常暗中較勁。
去年評委會提名了17人,而皇家科學院隻提名了達倫一個。
為了表明自己才是老大,瑞典皇家科學院控製投票,成功讓達倫獲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是這樣想的:作為份量最重的物理學獎,頒發了這麼多年,一個瑞典人都沒有,麵子上有些掛不住;而且達倫有悲情人設,——他為了做研究,不慎失明。
悲情人設加上自己人,瑞典皇家科學院必須力挺!
反正最後就這麼硬塞進去了。
瑞典皇家科學院院長事後也覺得事情辦得有點不妥,於是在去年的頒獎典禮上取消了領獎者演講,並且沒有按慣例印發人物及成果宣傳手冊。
這就導致達倫領獎時鴉雀無聲,因為大家都不知道他是從哪冒出來的,直到院長宣布其獲獎,才響起了掌聲。
但評委會氣沒消,許多學者公開抨擊瑞典皇家科學院。為了平息怒火,瑞典皇家科學院今年沒有做任何提名,全由諾獎評委會自己擬定。
諾獎評委會很擔心諾獎混入太多水分,影響權威性,這對自己的傷害會非常大,於是今年搞了非常物理的成果。
李諭能拿獎的研究其實還有不少,但許多都涉及了超前的量子理論或者天體物理學。
諾獎評委會最終決定頒發給更多學者能複刻同時很有“深度”的超導和抗磁性,即仍然沒有脫離經典物理學。
獲獎肯定要去領,李諭感覺該再出去一遭,不然等一戰打起來就真沒機會了。
尤其那時候想聯係德國的一眾科學大佬會很難,除了普朗克、希爾伯特,愛因斯坦一戰前也正好遷回了柏林。
四年中德國幾乎與外界斷了聯絡,包括學術界,就算能通過信件艱難保持溝通,也會被層層審核,總之很麻煩。
趁時間來得及,李諭先忙乎完國內的一些事,同時準備好論文和專利,到時候繼續狠狠薅一撥羊毛。
——
幾天後,李諭正在家中加緊寫論文時,魯迅突然造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