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毋庸置疑,莉澤·邁特納與奧托·哈恩對核裂變的貢獻都極大。
簡單理解就是奧托·哈恩負責了實驗部分以及化學部分,莉澤·邁特納則在物理理論上奠定了核裂變的基礎,驗證了愛因斯坦質能方程蘊含的無窮能量。
“核裂變”的名字也是莉澤·邁特納取的。
任何高精尖的科學或者技術,百分百要先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然後才能據此慢慢實現應用,想要靠“試”與經驗絕對沒有任何機會。
莉澤·邁特納的功勞就在這,簡直可以說是“原子彈之母”。
人類從此掌握了恐怖的核能,也左右了曆史走向。
而莉澤·邁特納本人與愛因斯坦一樣,是個和平主義者,美國的曼哈頓計劃曾經邀請她參加,她拒絕了。
“我要和炸彈劃清界限。”邁特納如此說。
此前慘痛記憶讓她實在無法釋懷,不願再參與任何武器研製之中。
單說身邊的人,她就看到哈恩的兒子參加一戰失去了一條腿;普朗克的兒子因為參與刺殺希特勒的計劃而被納粹處死。
此外,二戰時期身在德國的奧托·哈恩也反對製造原子彈,拒絕參與德國的原子彈項目。
兩人在這方麵保持了一致。
不過當二戰結束,開始進行諾獎評選時,邁特納卻被忽視了。
1945年諾獎評委會並沒有給她授獎,隻對奧托·哈恩授予了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由於戰爭的緣故,1944年的諾獎是1945宣布,然後直到1946年才頒發。)
泡利、玻爾等大佬們對莉澤·邁特納未能獲獎非常不滿,紛紛為她提名。
泡利是個懟天懟地懟空氣的懟神,認為邁特納成了一個錯誤時代的受害者,他曾說:“在1944年,核裂變的重要性尚未被正式確認,化學家們主要對奧托·哈恩的工作感興趣。如果當時人們就知道裂變是如此重要、如果這獎能在戰後頒發,那麼很顯然,邁特納應該被包括在內。一個偉大的實驗得到人們理解常常需要好幾年的時間,這個實驗是在1939年做的,而大量關於裂變的工作在法國、英國和美國完成之後就立即被列入保密範圍,因此裂變的重要性未能及時得到普遍認識。她應該在哈恩獲得化學獎這一年獲得物理學獎,因為她在拿到她相信的硬數據之後不到一個星期就迅速改寫了這一理論。”
此後,莉澤·邁特納獲得了多次提名,可惜都未能如願拿獎。
而奧托·哈恩的表態更讓莉澤·邁特納傷心。
哈恩堅稱這些成果是他一人完成,邁特納隻是助手的角色。
哈恩不僅沒有對邁特納的工作表示感謝,反而將她描述為一個滿懷憤懣的失望女子,對自己獲獎深懷嫉妒。
兩人三十年的友誼灰飛煙滅。
他們在戰後的分歧越來越大,莉澤·邁特納是個猶太人,奧托·哈恩是德國人。而奧托·哈恩從不承認德國在戰爭期間犯下的暴行,隻追求其他國家的戰後經濟援助,這一點讓邁特納很難接受。
邁特納參加了諾貝爾頒獎典禮,致辭時奧托·哈恩又基本沒有提到邁特納。
邁特納更加難過,她給朋友說:“我感到非常痛苦,哈恩在采訪中從來不會提到我,不會提到我們一起工作了30年。他的動機從某種程度看來是複雜的,他真的認為德國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越是這樣,他越要隱藏過去。結果,他在這裡的時候唯一想到的就是為德國鳴不平。至於我,我是那被隱藏的過去的一部分。”
從此以後,兩人不再是朋友,更沒有在一起共事。
好在莉澤·邁特納雖然沒獲得諾獎,仍舊獲得了極高聲譽,並成了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在該院成立的200年曆史上,她是寥若晨星的第三位女性院士,前麵兩位分彆是1748年當選的伊娃·埃克布拉德和1910年當選的瑪麗·居裡。
1968年,邁特納離開人世。巧的是,哈恩也在同一年逝世。
人生,不勝唏噓。
——
李諭並不太敢在他們的實驗室待太久,因為哈恩與邁特納搞的畢竟是放射性研究……
不僅老美覺得放射性是好東西,歐洲這邊也不遑多讓,隻不過沒有美國人那麼瘋狂。
來到愛因斯坦的物理研究所時,李諭發現弗裡茨·哈伯夫婦也在。
“阿爾伯特,”哈伯沉聲問道,“你已經決定了?”
愛因斯坦沉默片刻,似乎下了很大的決心:“就這樣給她吧。”
李諭正好走進來,看到哈伯手中拿著一張寫滿字的紙,於是問道:“發生了什麼?”
“李諭先生,你試著勸一下吧,”哈伯說,“你的朋友愛因斯坦已經寫下了最後通牒。”
“最後通牒?”李諭問。
哈伯把那張紙遞給了李諭,“伱自己看。”
紙上是愛因斯坦手書,是寫給他的妻子米列娃的“合同條款”:
條件
.你負責:
1)保管好我的各種衣物;
2)把我的一日三餐在我的房間裡定時安排好;
3)我臥室和書房的整潔,尤其是寫字台供我獨用。
b.你放棄與我的一切個人關係——隻要不是出於某些社會原因而必
須保持這種關係。你尤其要放棄以下要求:
1)在家裡要我和你坐在一起,
2)要我與你一起外出或旅行。
c.在你我關係方麵,你要遵守以下內容:
1)不要期望從我這裡得到任何親密舉動,也不能給我任何指責;
2)對我講話時,如果我提出要求,你要立即停止;
3)如果我提出要求,你必須立即離開我的臥室或書房,不得頂嘴。
d.答應不當著我們孩子的麵以言語或動作貶低我。
李諭無奈道:“你們的關係已經到了這種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