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的科學地位不斷高攀,肯定有人不高興,老美這邊就有新教徒的原教旨主義不斷煽動反科學的運動。
最近的《紐約時報》不僅刊登了李諭、密立根等人的科學報道,還有一篇非常神奇的《上帝與進化論》。是的,老美這邊一直有很多人反對進化論。
話說真是從進化論誕生的那天起就沒斷過……
而且歐美這邊的動靜要比國內強得多,畢竟國內對科學的態度相當尊崇,而且中國又正好是個沒有廣泛宗教影響的國家。
新教徒的原教旨主義挺挺狂熱,甚至搞了個“世界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聯合會”,就是組織各地的傳教士一起對進化論進行攻擊。捎帶手還對學校的生物教科書發動了一波攻勢。
他們的目的估計是攻擊整個科學,切入口依舊選擇了老生常談的進化論。沒辦法,這些人真的隻能勉強看懂進化論,讓他們反對牛頓、歐拉、高斯、麥克斯韋也做不到,看都看不懂。
《紐約時報》借著物理年會的機會,專門采訪了這些物理大牛。
對象主要是密立根,因為密立根對宗教有割舍不斷的情感。
至於李諭、邁克爾遜、海耳等人,根本不想理會那些新教徒的吵鬨聲。
記者顯然調查過密立根,簡單幾句尋常問候後,就翻開一個小本子,說道:“密立根教授,您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但我查到,您本人持有的物理哲學觀一直拒絕接受純物質理論,有自己的一套‘元素進化理論’。”
密立根說:“沒錯,自從湯姆遜、盧瑟福、李諭等大量科學家的工作後,物質的本質已經越來越明了。原子也不再是盲人們玩耍的彈珠,現在的理論表明,原子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機體,有許多相互聯係的部分,表現許多功能和特性,諸如能量特性、放射性、波的特征及其他的種種。這些特性與任何以‘精神’為名義的事物一樣神秘莫測。”
李諭有些好奇他的想法,於是說:“進化論與神秘沒有直接關聯,應該說未知才對。”
密立根說:“通過對放射性的多年研究,我們早就知道,較輕的元素可以轉化成較重的元素,這就是一種進化,即元素進化理論。”
記者接下來問題更加尖銳:“密立根教授,您認為進化論中包含上帝嗎?”
這是一個很巧妙的問法,想要同時肯定上帝與進化論。
密立根說:“元素進化理論是一個由科學提供的關於上帝的崇高概念,也與宗教的最高理想高度一致。在極其漫長而久遠的年代中,地球作為人類的搖籃不斷發展變化。上帝長期賦予由元素組成的物質以生命,並在人類的內部培養精神本質和類似上帝的力量。上帝正是通過這一切展現著自己,這個概念代表的正是上帝。”
“上帝長期賦予由元素組成的物質以生命,”記者重複了一遍,“我想這就是您的自然神學觀點。”
密立根並沒有否認:“科學實踐與基督教信仰交相呼應,由宗教精神支配的科學是人類進步的關鍵,也是人類的希望。”
對於大名鼎鼎的科學家而言,密立根的觀點相當罕見。
他的名頭響亮,李諭還挺擔心這種觀點傳回國內的。民國時期對西方相當崇拜,是那種從科學到宗教、從語言文化到衣食住行每個細節全方位地崇拜。
中國畢竟是人口最多的國度,就算西方傳教士幾百年的傳教工作極其失敗,還是有很多人信仰基督教,民國剛成立的這幾年,中國每年售出差不多四百萬冊《聖經》,接近十九世紀初全球範圍的流通數量。
所以密立根的說法或許會成為不少一知半解之人的武器。
——
采訪結束後,李諭又給中國留學生們開了場講座,然後便登上了赴歐的遊輪。
第一站先停留倫敦,李諭前往劍橋大學會見盧瑟福。
剛踏上倫敦的土地,李諭就感受到了一戰還未散去的陰霾。倫敦不久前才剛剛恢複了路燈照明以及麵包點心烘焙,——此前擔心光亮會成為德國飛艇的轟炸目標。
倫敦作為所謂世界第一強國日不落帝國的首都,目前仍然需要進行食物定量供應。
劍橋大學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在戰爭期間,劍橋有2162人陣亡,傷者幾近3000,占從軍者的三分之一,這些人基本都是精英階層。
在四年中總計約有八萬傷兵由列車送到劍橋進行醫治,所以這裡的空氣彌漫著消毒水的味道。
劍橋恢複到戰前規模可能還需好幾個月的時間。
“歡迎來到廢土樂園。”盧瑟福見到李諭後開玩笑道。
李諭則祝賀說:“恭喜盧瑟福教授升為第四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
盧瑟福說:“接到這個任命我很吃驚,因為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向來是一個終身職位。湯姆遜教授被聘為三一學院院長以及皇家學會會長後,無法兼顧這麼多工作,才不得不辭職,否則我肯定沒有機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是全英國最重要的物理學教授職位,代表英國物理學界最崇高的地位,湯姆遜選擇盧瑟福沒有毛病。
麥克斯韋創建了卡文迪許實驗室,他生前還沒有諾貝爾獎。
第二任主任瑞利在1904年獲得了諾獎;
第三任主任湯姆遜在1906年獲得諾獎;
第四任主任盧瑟福則是在1908年獲得諾獎,隻不過是有些意外的化學獎。
他們的獲獎年限正好都相隔兩年,而且一個比一個獲獎時年輕。
總之,“諾獎幼兒園”園長正式掛帥上任。
李諭問道:“四年下來,實驗室的工作應該幾乎停滯,研究人員都回來了嗎?”
盧瑟福一下子又想到傷心往事:“莫斯萊回不來了,不然我們應該可以一起繼續原子物理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