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說:“因為在它麵前,地球是個龐然大物,地球的史瓦西半徑隻有一個彈珠大,但也遠超一個原子。雖然小黑洞密度驚人,但它的胃口可吞不下地球。”
又一名學生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不就是旁邊日本國!小小彈丸之國,妄圖占領中國!”
“你的聯想很好。”李諭樂道。
趙忠堯又問:“這個小黑洞停在地心,不就會不斷吞噬地心物質嘛?”
“確實如此,但速度慢得無法想象,所以不用擔心,”李諭說,“小黑洞的事件視界隻有原子那麼大,與外界物質相互作用的範圍差不多也就這麼大而已。雖然它表麵的溫度有600萬度,可惜它太小了,吸積盤的功率算下來隻有……不到1瓦!”
趙忠堯說:“不到1W?那不就連我們頭頂上的燈泡都點不亮?”
“是的,”李諭笑道,“所以即便地心有黑洞,也安全得很。”
到了李諭穿越前的時代,有科學家推測恒星內部可能存在原子級的黑洞。
趙忠堯:“院士先生這麼說,我就放心了!”
“你還真是‘憂地憂球’,”李諭讚賞道,“物理學將來離不開這種思想實驗,今天正好作為一堂完美的入門課程,我希望你們此後多多利用思想實驗,對理論物理學極有意義。”
李諭格外關注到了趙忠堯,多年之後,不會讓那塊應該到手的諾獎飛掉。
——
講完課回到辦公室,李諭看到桌子上有一封瑞典寄來的信,邀請李諭對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進行提名。
李諭毫不猶豫寫下了愛因斯坦的名字。
他已經對愛因斯坦進行好幾次提名,不僅李諭,很多科學家也提名過愛因斯坦,但諾獎評委會都沒有采納。
今年是個好時機,因為愛丁頓剛剛通過觀測日食驗證了相對論的正確。
李諭在信中附言道:“試想一下,如果50年後愛因斯坦的名字沒有出現在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名單中,輿論會怎麼想?愛因斯坦無法獲獎,對諾獎本身的權威性將造成遠比愛因斯坦本人不能獲獎更大的危害。”
不止李諭,洛倫茲、玻爾、普朗克等一眾大佬今年均對愛因斯坦進行了提名。
玻爾的推薦信寫得很明確:“我們在相對論中看到了一項絕頂重要的物理學進展。”
後來玻爾與愛因斯坦搞了幾次超級大對抗,但他本人可不反對相對論。
洛倫茲二十多年前就弄出了相對論中極為重要的“洛倫茲變換”,不過他本人對相對論整個理論還是抱有一定的疑慮,日食觀測後徹底打消,他在推薦信中說:“愛因斯坦先生已經成與他同年的李諭先生一樣當今世上第一流的物理學家。”
就連原子論的敵對者,奧斯特瓦爾德都站到相對論這一邊,認為相對論涵蓋了基礎物理學,不像某些詆毀愛因斯坦的人所聲稱的,僅僅涉及哲學。
這麼多人支持,看起來是不是愛因斯坦板上釘釘要獲得今年的諾獎了?
額,事實上還是沒有。
諾獎評委會這十多年來一直對純理論物理學家非常警惕。
1910—1922年間,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委會五個成員中,有三個是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實驗物理學家,他們都是因為在完善實驗測量技巧方麵的貢獻而出名。
請記住“實驗測量技巧”這個特征。
評委會被一群帶有強烈實驗偏好的瑞典物理學家們把持。重視實驗本身沒有任何錯,物理學嘛,再怎麼都離不開實驗。不過這些人對理論物理學的重要性看得太低,乃至認為精密測量才是這門學科的最高目標。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普朗克直到1919年才被授獎(補發的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獎委員會見到這麼多物理學界大佬都支持愛因斯坦,不得不派出一個人寫一份關於相對論的評定報告。
他們選的人有點意思:烏普薩拉大學的眼科學教授古爾斯特蘭德。
古爾斯特蘭德獲得過191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個學界大佬,但他不懂相對論啊!
古爾斯特蘭德根本不認可相對論,寫了一份長達50頁的調查報告,宣稱光線的彎曲並不能真正檢驗愛因斯坦的理論,其結果在實驗上並非有效;即便有效,也可以用經典力學來解釋這種現象。
至於水星軌道,他認為在進一步明確愛因斯坦的理論是否符合近日點實驗之前,仍然是未知的。
他還說,狹義相對論可以測量的效應“比實驗誤差極限還小”。
古爾斯特蘭德同樣擅長設計精密的光學儀器,在他看來,按照相對論,剛性的量杆長度竟然會相對於觀察者而改變!簡直就是一派胡言!
那些日食期間得到的數據,也很可能是因為儀器由於赤道溫度變化而不夠可靠。——反正就是精密測量不夠。
總之,古爾斯特蘭德斷言諾貝爾獎這一偉大獎項不應授予一個高度思辨的理論。它雖然現在引發了公眾狂熱,但很快就會消退。
瑞典皇家科學院有些人意識到了古爾斯特蘭德的報告有些過於簡單,內容大都隻是推測,並沒有給出足夠的數理反駁理由。但古爾斯特蘭德畢竟手握一塊諾獎,在瑞典是個德高望重的教授,不太好得罪。
此外,愛因斯坦的死對頭,19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後來變成“鈉脆物理學家”的萊納德也極力反對相對論,四處宣揚相對論並沒有得到實驗驗證。
所以,即便在日食觀測、解釋水星軌道運動後,諾獎評委會還是拒絕了給愛因斯坦授獎。
諾獎評委會主席阿雷尼烏斯為了平息李諭、普朗克、洛倫茲等大佬的疑惑,親自給他們寫信進行解釋:“我們拒絕愛因斯坦獲獎,是因為他的工作是純理論的,缺乏實驗基礎,而且一般認為並不涉及任何新定律的發現。”
李諭等人不可能影響評委會的決定,畢竟獎金是人家發放。
就這樣,19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另一位蘇黎世聯邦工學院畢業生——紀堯姆。
紀堯姆是國際計量局局長,在科學上做出的貢獻其實真的一般:他使人們相信標準量器更為精確,並且發現金屬合金能夠用於製造優質量杆等。
正好對應了此時評委會三名委員注重“實驗測量技巧”的特點。
李諭事後隻能給愛因斯坦寫信感歎:“誰都看得出,物理學界已經開始進行非凡的思想曆險,人們卻在此時驚訝地發現,紀堯姆基於日常研究和常規理論技巧所做的工作被看成了一項出類拔萃的成就,並因此獲得了至高無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即使那些反對相對論的人也會覺得紀堯姆入選很奇怪。”(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