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點點頭:“可以這樣認為。”
王國維接著問道:“我在報紙上還看到,美國好萊塢有很多電影公司,為了拍一部電影,動輒花費幾百萬美元,用地也達上千畝!這樣奢靡的做法有什麼道理?能維持下去嗎?”
這個問題竟然從王國維嘴裡問出來,感覺還挺新潮前衛的。
李諭想了想說:“美國人拍一部電影耗費大量資金、人力、精力,不就像先生考據一個字,有時也要花去幾個月的時間、精力、工夫,翻閱無數典籍一樣?”
王國維張了張嘴,頓了幾秒鐘後稱讚道:“不愧是帝師,您的這個解釋讓我徹底想明白了。”
李諭笑道:“其實裡麵還涉及很多經濟學的問題,或許再過一段時間,中國人對此就會習以為常。”
王國維說:“那更是難以想象。”
——
王國維按照胡適的分類,屬於舊文化人,不過學問確實很高,明年就會進入清華剛剛成立的國學院,位列四大導師之一。
四大導師中還有梁啟超。而最近,李諭就收到了梁啟超的講學社發來的消息:泰戈爾到中國了。
泰戈爾首先抵達的是上海港,負責迎接的是徐誌摩和林徽因,兩人也是此後泰戈爾的翻譯。
不過泰戈爾的訪華,顯然沒有此前杜威、羅素,以及李諭請來的愛因斯坦、普朗克、居裡夫人影響大,甚至早在他還沒抵達港口時,很多國內的知識分子就開始反對了。
比如年輕的茅盾,提前發表文章,警告那些湧向碼頭的崇拜者,不要被泰戈爾的“東方文化”和“靈魂的樂園”等說辭所迷惑。茅盾寫道:
“我們以為中國當此內憂外患之際,處在帝國主義和軍閥**的雙重壓迫下,唯一的出路是中華民族的國民革命。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唯像吳稚暉先生所說的‘人家用機槍打來,我們也趕鑄了機關槍打回去’,高談東方文化實際上等於‘誦五經退賊兵’!而且東方文化這個詞是否能成立,我們還懷疑得很呢!”
等泰戈爾抵達碼頭後,就進行了一番演講,令大家非常驚訝的是,泰戈爾不僅吹捧“東方文明最為健全”的傳統觀點,竟然公開批評起了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指責“亞洲的一部分青年,正在抹殺拋棄亞洲古來之文明”。
這就把幾乎整個中國文化界的後起之秀給得罪了。
尤其是一枝獨秀陳仲甫先生反差最大。
仲甫先生曾經在1915年翻譯發表過泰戈爾的詩作,介紹泰戈爾是“提倡東洋之精神文明者,曾受諾貝爾和平獎金,馳名歐洲。印度青年尊為先覺,其詩富於宗教哲學之理想”。
而這一次,仲甫先生就不客氣了,發表了《泰戈爾與東方文化》等多篇文章,評價道:“泰戈爾初到中國,我們以為他是一個懷抱東方思想的詩人,恐怕素喜空想的中國青年因此更深入魔障,故不得不反對他,其實還是高看了他。他在北京未曾說過一句正經話,隻是和清帝、舒爾曼、安格聯、法源寺的和尚、佛化女青年這類人,周旋了一陣。他是一個什麼東西!”
並且奉勸道“請不必多放莠言亂我思想界,泰戈爾!謝謝你罷,中國老少人妖已經多得不得了啊”!
吳稚暉指責得同樣很犀利:“泰戈爾先生心知帝國主義可恨,卻不給國人一些能力,隻是叫囂處於舊石器文明的人們抱無抵抗主義,等候使用鐵器的帝國主義自己惡貫滿盈。那正如我們鄉裡有句俗話‘把自己作爛菜葉,臥在地上,希望叫強盜滑倒’同一滑稽呀。”
胡適本來也挺喜歡泰戈爾的,聽了他反對新文化運動的話,態度立馬轉變,不過胡適的反對之語說得很委婉,隻是認為泰戈爾的思想不太適合當下的中國。
泰戈爾之所以受到“有點難堪”的批評,是因為他在一個錯誤的季節帶著一種不適合中國國情的“救世福音”,又置身於一群不理解他的中國文化思想者(包括歡迎者和反對者)中間造成的。胡適覺得泰戈爾訪華是“伴隨著一連串的誤解的不愉快的交流,是一次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
說起來,這個情況與此前轟轟烈烈的科玄之爭有點類似。
玄學的一些觀點說不上錯,隻是不適合當下的中國;又或者說次序錯了,畢竟有了經濟基礎,才有上層建築,玄學那些觀點還有泰戈爾的一些觀點就屬於上層建築,最少你得等中國和印度都變成美國英國那麼強以後再說吧。
真到那時候,還有誰敢反對……
除了胡適、陳仲甫、吳稚暉,包括魯迅在內的絕大多數知識界人士也不讚同泰戈爾的思想。
貌似隻有徐誌摩、林徽因、冰心等少數文藝青年對他頂禮膜拜。
泰戈爾來到清華時,便住在了漂亮的清華園裡,同時再次發表了一場正式演講。內容無非還是那一套,即精神文明永遠高於物質文明的所謂“東方主義”立場(印度根本代表不了東方,得加個引號);還有就是大肆宣揚西洋文化隨著歐戰已經破產等等。
這些說法倒是和請他來的梁啟超不謀而合。
李諭當然也不會讚同,一戰對歐洲影響確實很大,但並不致命,以後中國還要繼續追趕很多年才大大拉近與發達國家的距離。
這其間的苦隻有中國人能體會到。
李諭絕不會容許有人眼高手低,吹噓精神高於物質,那不就是否定中國人幾十年的辛苦努力嘛。
這天正好還是梁啟超的生日,他邀請了包括泰戈爾在內的許多文化界名流一同赴宴。
李諭帶著禮物登門祝賀。
梁啟超高興道:“東方獲得諾貝爾獎的沒有幾位,今天竟有兩人到了我家,一句蓬蓽生輝不過如此!”
泰戈爾說:“巧的是,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那一年,李諭先生也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時李諭就和泰戈爾有過一次深入的談話。
胡適說:“就算鄙人不研究科學,也能看得出,李諭先生距離獲得下次諾獎不遠了。”
李諭笑道:“那是評委會的決定。”
梁啟超與泰戈爾的觀點比較接近,對他說:“我從報紙上看到照片,老先生身旁站著林徽因以及徐誌摩,林姑娘貌美如花,和老詩人攜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麵、郊荒島瘦的徐誌摩,簡直有如鬆竹梅三友圖。”
泰戈爾對這兩個年輕人讚譽有加:“他們的英文非常好,學識也異常淵博,幾乎超過了他們的年紀。”
梁啟超說:“先生好像還沒個中文名字,宣傳範圍不夠廣,不如在下給先生取個中文名如何?”
泰戈爾欣然接受:“再好不過。”
梁啟超說:“老詩人的名字按照原文,有太陽和雷之意,又可引申為如日之長、有雷之震,若用中文簡要表述……震旦二字極妙。另外,老詩人所在印度國,古稱天竺,可以此為姓,即竺震旦。”
泰戈爾聽完解釋,非常喜歡:“不知道梁先生的生日,卻還勞煩先生幫我起了一個中文名,感激萬分!”
貌似這個名字根本沒啥知名度……
吃了一會兒飯,李諭想到最近知識界對泰戈爾的非議,於是說:“泰戈爾先生,現在你能體會到中國知識界的百家爭鳴了吧?”
“百家爭鳴?”泰戈爾說。
李諭給他解釋了一下戰國時期的情況,然後說:“現在的中國有點類似,抱有不同觀點的人很多,大家直言不諱。所以,有人不喜歡先生,其實很正常,反而是一種文明的象征。”
泰戈爾恍然:“原來是這樣!那我確實要表達欣賞之情。可惜在印度國,有無數思想,卻沒有爭鳴。”
這話聽著還挺悲哀的……畢竟印度已經被英國殖民太久。
梁啟超本來還為如何緩解最近中國知識界對泰戈爾的攻擊而發愁,沒想到李諭一句話就解開了,高興道:“疏才說得很對!既然泰戈爾先生有自己的思想,堅持這種理念,就是百家爭鳴的一家!”
泰戈爾隨即重申了自己的觀點:“我自始至終都認為,人生並不限於用智力體力征服世界,那樣的征服不可能是無限製的;而在體力和智力之外,人還有精神,這是更悠久、更真切、更深奧的生命存在形式。”
“好!”梁啟超舉起酒杯,“讓我們為精神世界,乾一杯!”
泰戈爾在中國待了兩個月後才離開,雖然受到了很多質疑,但老詩人對中國印象還是非常好的。徐誌摩一直送行到日本,離彆之際,徐誌摩問泰戈爾有沒有落下什麼東西,大詩人回答說:“我把心落在中國了。”
隻能說他非常堅信自己的理念。
而中國人,同樣更相信自己的理念。(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