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的林國在大力推進文化教育。
首先,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23.3萬座小學,其中三分之二建立在農村。
農村普遍實行開門辦學,廣設鄉村中學和職業中學,大力開展農村掃盲。
各地農村在完善正規化學校教育體製的同時,積極建立不同於城市學製的半工半讀、勤工儉學等農民教育形式。
林國早在1635年開始,就積極在農村開辦夜校,近90%的成年人進入夜校學習。
學習內容也是注重服務農民生產生活之需要,包括土壤學、植物學、農業化學、農業靈學,農業機器等,以便運用科學種田。
其次,大力推廣白話文,使文學作品更貼近群眾,以便克服語言芥末,促進人際交往,對林國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再然後就是培養林國國民良好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及道德修養。
通過大力開展農村群眾性文化活動的方式,讓農民大眾成為新文化的參與者和創造者。戲劇歌舞等形式開始流行在農村。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民間藝術團,他們在傳播正確的思想觀念起了一定的作用。
總之,這一年是對林國國民的思想文化進行改革。
它為未來更進一步的改革培養了肥沃優質的土壤。
而在民間也發起了一項實用主義運動。
原因是林國各種新發明,總是造型誇張,大大降低了實用性。
比如靈能車,靈能船,總是在上麵雕刻大量意義不明的動物,造型也奇葩,前麵不是虎頭就是龍頭,雜亂不一。
他們仿佛要將每個空間都利用上,裝上大量的裝飾品,使得車和船動力都嚴重不足。
在他們觀念裡這些東西用來顯擺的意義大於實用。
甚至有人開曆史的倒車,設計出四足靈能馬,拉著馬車前進,速度極慢,且容易失控。
但是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種設計既熟悉觀感又好,反而得到了很多人的口碑。
一時間各種千奇百怪,極儘奢華的靈能馬爭相出現,成為了當時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