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理論上無論男或女的黎庶,他們一生可以頻繁更換伴侶,老了之後卻要麵臨老無所依的窘境。
有一個很現實的情況,普通黎庶其實也無法擁有太漫長的壽命,能夠活到三十歲以上都算長壽了。
那些對於生活在春秋時代的人來說是一種普遍的認知,不見記載於正史之上,隻能從一些非正史的文獻才能瞧見一絲半毫的記錄。
至於什麼每個朝代的平均壽命?其實曆朝曆代也沒有將普通人算進去。當代或後世的人,他們記錄或能找得到資料的文獻,其實都屬於達官貴人這個階層。
普通人出現在史書之上,一般就是“某年某地大疫,赤地千裡,人口銳減”之類,不止名字沒有,可能連作為“數字”都沒有資格留下。
樓令一圈走下來,算得上舒心的就一件事情。
“這邊溪水縱橫交錯,不用刻意修建水利,能夠根據實際環境進行開荒。”
“要是能夠開墾出來,僅是城池的南部和東部,起碼能夠開墾出七十萬畝以上的農田。”
“我現在亟需的是趕緊選定新一批的‘徒’,再劃分他們的食邑。”
“一萬人口,選定一千……,不,選出五百‘徒’的數量,應該是合適的吧?”
樓令已經知道“分封”是怎麼回事了。
如果樓令提拔誰晉升為“徒”的身份,那些獲得“徒”身份的人也就隻能惠及三代。
怎麼說呢?就是誰成為“徒”之後,能夠帶走自己的父母和兒女,其餘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仍舊屬於家主的財產。
在獲得“徒”的身份之後,大多數階級得到提升的人,他們第一時間乾得通常是趕緊墾荒,再積累出一定的財富,隨後想方設法購買奴隸。
買奴隸做什麼?當然是讓他們乾活,作為“徒”的自己一再訓練,好應付隨時可能得到的征召,免得武技不行或聽不懂軍令,上了戰場立刻被報銷,家族也因為自己戰死一下子失去階級特權的窘境。
當初,原身為什麼要十三歲就出征?不就是因為不納賦的話,老樓家保不住“上士”這個爵位嘛!
樓令逛著逛著,溜達到了汾水東岸。
“這邊……全是濕地。”樓令一眼望去,真的就是一大片的濕地,幾乎就是看不到儘頭。
郤超稍微辨認了一下下,說道:“這裡的情況已經不錯,過了‘祁’地再往東或往南,有連綿的沼澤區。”
以地理位置來算,當地屬於現代的山西中北部。
“果然是滄海桑田。現代的山西哪裡有什麼沼澤,當前卻是一大片的濕地和沼澤。”
“過了‘祁’地,再往東便是赤狄人的地盤。”
“對了,晉國不是要討伐赤狄嗎?我獲得封地就過來,沒有人送來征召令,我有沒有位列征召的名單之中啊?”
當初,郤至還提醒能夠幫上範氏的忙,能夠辦到最好是給範氏留下足夠深的印象或欠下人情。
樓令獲得封地在“平陵”這件事情,當時在場的人可不少。
所以,樓令要是上了出征的名單,想找到人並不難找。
沒有得到征召令的話,大概就是樓令並沒有被算在出征人員之列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