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的那種操作,委實是讓晉國君臣無語到了極致,一下子弄得有些不會了。
儘管是被惡心到了,晉國君臣還是隻能暫時放下吳國,轉而將精力傾注到趕往“蒲”地會盟的事情上。
這一次,晉國並沒有進行全麵動員。
根據晉君獳的命令,隻是動員了中軍和上軍,下軍與新軍並未在動員之列。
“應該是來集結的各家私軍數量不多,臨時變通一下?”樓令都已經是司馬,怎麼可能不知道高層的商議結果?
這一次動員,暫時沒有動員北部與西部的家族,中部也僅是動員了一部分,主要動員區域在東部和南部。
公族的封君偷奸耍滑,儘管後麵進行了補救,隻是兵源素質方麵隻能說完全不達標。
非公族的家族倒是沒有糊弄,又以旬氏、範氏最為謹慎。
由於是隻局部動員中部,東部和南部全麵動員的關係,好些家族其實並沒有收到動員命令。
同樣接到動員令的郤氏,他們隨隨便便就集結出了兩個“師”的兵力,還是擴編之後的兩個加強師。
當時是樓令前往核算,無論從軍備到兵源素質,真的不存在能夠找出毛病的地方。
那就是作為晉國第一強大家族的底蘊,暫時還沒有家族能夠像郤氏那般,做得那麼輕鬆愜意。
在晉君獳任命中軍和上軍的侯奄(相當於後勤裝備部部長)之後,樓令作為監察紀委的任務也就到此為止,接下來主抓的是紀律了。
有些奇怪的事情是,不在動員份額之內的人,晉君獳一貫要求全部隨行前往“蒲”地參與會盟。
“這是一個信號。”荀罃顯得高深莫測,壓低聲音說道:“給諸侯,給楚國,我們要重新奪回霸權!”
是的,晉國在“邲之戰”後失去了天下霸主的寶座。
以時間來算,晉國丟掉天下霸主寶座已經有十三年的時間,真的是有點久了。
晉國甚至一度失去了中原霸主的權威,搞得好些中原諸侯與楚國進行結盟。
樓令看向了不遠處的華元,情不自禁地眨了眨眼睛。
要說所有諸侯裡麵誰最高興,大概就是宋國了吧?
宋國等這一天等了十多年,期間曆經了好幾次在晉國與楚國之間跳舞,要不是宋國君臣一直對晉國強調結盟意願,其實跟鄭國的所作所為區彆不大。
宋國與鄭國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君臣從一開始就抱定了立場,不像鄭國君臣從身到心的反複橫跳。
大軍出發,晉國以上軍打頭陣,中軍則是跟列國之軍慢悠悠地跟在後麵。
樓令隻是作為司馬,不被劃歸到哪一個軍團服役。
在那期間,樓令要麼是在兩支軍團回來巡視,不然就是待在晉君獳能夠召喚的地方。
晉國進行了改革,目前大家隻是知道頒布了新律,軍隊進行了擴編,暫時並沒有體會到更多。
“秦國那邊有什麼動靜?”樓令比較關注秦國,他的這種關注讓個彆人比較不理解。
旬庚就是不理解的人之一,納悶地說道:“秦國自穆公之後,看不到有崛起的跡象。他們跟白翟結盟是自絕於諸夏,一定要遭到諸侯的唾棄,你的封地並不與秦國或白翟接壤,平時怎麼這樣關注?”
自絕於諸夏?秦國與白翟結盟,後果那麼嚴重的?
事實是,真的就是後果那麼嚴重!
隻不過,那是有晉國死死壓著秦國的前提下,哪一天晉國沒有了之後,秦國再得到崛起,頂多也就是一兩代人罵一罵,時間更久就被人所遺忘了。
不獨秦國,其實無論個人還是集體,基本上就是那般模樣。
一代人之內刻骨凝心,時間總是能夠衝淡一切,再怎麼樣的深仇大恨隔上幾代人基本也就變成了談資,雙方的子孫後代都不是那麼在乎了。
他們一路向東,進入“霍”地並未停駐,直至來到“蒲”地的一個平原,大軍才正式紮營準備常駐。
“暫時沒有聽說秦國下達動員令,倒是打聽到白翟進行了龜縮。”荀罃眯起了眼睛,繼續往下說道:“君上沒有事先派人去秦廷,不知道後麵會不會派人過去。”
晉國的這一次會盟地點選在“蒲”地,擺明就是想要針對秦國。
至於晉君獳為什麼沒有事先派人去秦國邀請會盟,大概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彼身,不進行正式的宣戰,要統率聯軍直接殺入秦國勢力範圍?
樓令琢磨了一下下,說道:“白翟的勢力範圍多山,群山裡麵的山穀更多。那一條路線不適合大軍行軍吧?”
以地理位置來算,樓令所說的白翟勢力範圍是現代陝西東部。
那邊還不是後世的山川地貌,看去一片青蔥盎然。
隻是,當地的山真的多,幾乎就是一座連著一座,有其餘的位置能夠選擇,真的不會有統帥願意走那麼一條路。
另外的一點,晉國的勢力範圍與白翟隔著一條大河,大河又不是那麼容易找到淺灘位置,幾個適合大軍渡河的河段,其實是在固定的季節又是不變的河段。
樓令不知道晉國有沒有人事先去摸清楚,認為大概沒有人做相關的事先準備。
所以,晉君獳這一次在“蒲”地舉行會盟,很大可能性就是想迫使秦國進行動員,等秦國與白翟組建聯軍,晉國與一眾小弟有了明確目標再逼近交戰?
旬庚知道的消息比樓令多,說道:“君上已經從魏氏選人,該是出發前往‘雍’了。”
誰啊?
樓令聽說是魏錡,怎麼都不覺得意外。
“去宣戰嗎?”樓令問道。
旬庚用另一個說法:“邀請會獵。”
那……,樓令認為這一次壓根就打不起來了。
秦國君臣又不傻,他們明確知道晉國召喚了一大幫小弟,光是晉軍的兵力規模就達到七萬五千,加上一眾諸侯的兵力,總兵力接近十萬。
崛起失敗的秦國,他們全國的總人口不知道有沒有八十萬,哪怕是玩老命動員十三歲到四十歲的男性,再把健壯婦女連著湊人口,恐怕短時間內也集結不來十萬人吧?
那是秦國的國情所決定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