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令對信息的收集曆來重視,並且早早就安排了相應的人手前往各處。
礙於交通不便的關係,樓氏眾人能夠前往的所在不多,隻是商業氣息濃烈的城池一定會有,再來就是處在交通要道的城池或村莊了。
同樣是因為交通不便利,守在各處的樓氏眾人,他們哪怕是獲得了什麼樣的消息,通常是在獲知消息至少一個月後才送到樓令手中。
所以了,類似的情報收集,所獲得的基本是“過時”了的消息,無法第一時間去做出反應。
隻不過,哪怕消息會過時,樓令起碼能夠從各處傳回的情報,得知哪裡發生了什麼事情。
傳回的消息越多,樓令肯定是對天下局勢的發展有更明晰的判斷力,甚至能夠推測接下來將會發生一些什麼事情。
這些事情,樓令卻是沒有必要刻意去對誰說。
樓令隻是會在教育樓小白的時候,大量去使用與舉證,有點像是充當了教材。
類似的教育方式能夠很好的提高樓小白的眼界。
而一個人的成就,其實跟他的眼界高低有極大關係,不然就不會有“坐井觀天”這麼一個成語的存在了。
每一次,隻要樓令對天下局勢發表看法,聽眾結合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先肯定樓令言之有物,接下來就會越加信服。
這樣子的樓令在外人看來可不再隻是武力強橫,能夠對天下局勢發表言之有物的看法,還代表有了執棋的能力了。
“你……”郤至並非不了解樓令武力值之外的優秀,隻是挺納悶地說道:“跟他講那些做什麼?”
樓令能說是講給魏顆以及孫林父聽的嗎?
想要讓孫林父更聽話,隻是表現出強橫的一麵,算是一種逼迫。
給孫林父談論天下大勢,再引導到衛國自身上麵,他起碼能夠理解晉國君臣對衛國有全盤的考慮,可以更安心當晉國在衛國的代言人。
輪到魏顆?如果他印象中的樓令隻是武力值超高的人,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審視能不能與樓氏合作,哪怕想跟樓氏合作也會極力爭取有利位置,乃至於隻想利用樓氏。
樓令是真的想跟魏氏攜手獲取卿位,並不想兩家先耗上一波,及時讓魏氏眾人了解自己在武力值之外的能力,是不是顯得很有必要了呢?
“我知道你是想讓他增加信心,可是沒有必要。”郤至顯得極其自信,甚至昂起了頭,說道:“我們的存在就能夠給予他最大的信心。”
話說得沒錯。
晉國願意在某個諸侯國扶持誰,得到扶持的對象都能夠起飛。
隻不過,還是那一句話,哪怕是想要利用人,被利用對象心情忐忑,或是更明白自身定位,兩者會有非常明顯的區彆。
魏顆剛才一直盯著樓令在看,等樓令視線移動過來,倒是自己將頭彆開了。
“我為什麼不敢與之對視?”魏顆等反應過來,情緒不由非常複雜。
純粹就是樓令再一次表現得光芒四射,不止孫林父重新認識樓令這個人,何嘗沒有讓魏顆耀眼到了呢?
因為魏顆有更多的想法,潛意識裡就不敢與樓令對視,下意識會彆開腦袋了。
“他是在心虛?”樓令當然看到了魏顆表現,不得不這麼想。
樓令也就走向魏顆,笑眯眯與之交談。
一陣聊下來,樓令卻是感受到了來自魏顆更多的尊重,以及更為明顯的善意。
有本事的人,他們必然獲得更多尊重。
魏顆現在就很需要尊重樓令,除了試探有沒有合作的空間,還想要讓樓令作為帶路人,爭取與郤氏更正式的搭上線。
在魏顆看來,魏氏與旬氏和平分手之後,範氏和韓氏才不敢接納魏氏,隻有郤氏有那份擔當。
因為魏氏眾人想要靠近郤氏的原因挺多,其中就包括當前的郤氏核心人物都比較耿直,他們也極其驕傲,不會去顧慮更多,有極大可能性吸納魏氏進入圈子。
要說最重要的事情,主要是魏氏眾人親眼看著樓氏在崛起過程中獲得了郤氏的多少幫助,認定自己有機會成為下一個樓氏。
許許多多的貴族,他們的想法跟魏氏一樣,也就導致投靠或依附郤氏的家族不斷增多,更進一步讓郤氏的實力得到膨脹。
樓令當然看出那些事情,非常訝異或納悶的事情是,他從郤錡或郤至這邊得到的回饋,兩人一致認為那些人依附郤氏再正常不過,沒有去思考其中的原因。
站在受益者的角度,不好讓樓令明白去提,暗示則是必須做,隻能哪一天郤錡和郤至能夠搞明白了。
衛國進入國喪階段。
他們排到列國通知的人,一般是會隨之跟著使者團一塊回來。
任何一個諸侯國的一國之君薨逝,一定要通知到周天子。
而周天子通常隻會派出合適的公卿慰問,並不會親自趕到臣下的葬禮現場。
半個月後,第一批抵達“濮陽”的使者團來自魯國。
代表魯國而來的是叔孫僑如,他第一時間前往宮城對衛國先君夫人以及儲君衎進行慰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隨同叔孫僑如一塊前來的還有魯國的史官,他將負責記錄衛定公葬禮所發生的一切,包括列國誰來了,他們在葬禮上有什麼表現,回國之後儲存到典藏室。
另外會出現的史官來自“洛邑”,他所記錄的一切也是放在典藏室,隻不過這個典藏室在“洛邑”城內。
身份地位到了一定的程度,大概率是會追求身後名。
以前隻有周王室擁有記錄曆史的資格,後來加上了一個魯國,到現在列國也在自行記錄,隻是權威性質方麵各自存在差距。
以順序的話,自然是周王室最重,再來是魯國,後麵才輪到列國自己。
而列國的史書,它們在滅國之後會被勝利一方拿去,可能是毀掉,也能是勝利國藏起來。
等秦國掃滅列國之後,其實始皇帝一開始有派將列國史書妥善保管,後麵因為儒生侮辱始皇帝的生母,再加上一眾術士亂跳,尤其是後麵儒生在泰山封禪上刷了始皇帝一通,才出現了“焚書坑儒”事件。
所謂的“焚書坑儒”,焚的就是列國的史書,坑殺的大部分人乃是術士,少量儒生也在其列。
至於後麵的儒生一直拿“焚書坑儒”說事,其實就跟二戰之後魷魚一直強調乃至於誇大自己是受害者,不提到底做了什麼才被懲罰一樣。
當然了,後世儒生強調“焚書坑儒”,講真話是有點亂認祖宗的意思。原因如上所述,始皇帝所坑殺的人,他們大部分是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