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相信後人的智慧,其實就是當代人無法解決,隻能將麻煩留給後代。
但凡能夠處理好,功勞當代人就拿了,哪有後人的份呢?
後世網絡上出現那麼一個情況,認為給始皇帝一張世界地圖,秦國就能夠不斷開疆拓土。
真的是那樣嗎?
秦國知道北邊有匈奴,有去消滅了沒有?
連匈奴都無法消滅,怎麼去征服全世界?等於假設本身不存在。
秦國組建南疆軍團,向南試圖實施占領,知道過程起了多少波折,付出多大的代價嗎?
其實,無論是秦皇漢武,亦或天可汗,總之農耕民族很難在封建社會無限擴張。
那是因為有“帝國極壁”的存在!
什麼叫“帝國極壁”呢?也就是任何的擴張都有極限。
通常必須是三個月之內可以收到信息,超過三個月無法得到消息,不算有效的疆土。因為超過三個月的時間,遠方無論正在發生什麼事,哪怕最後可以挽回,付出的成本將會超出想象,一次之後可能就讓國家破產了。
至於古蒙古,他們的統治方式比較特彆,明白說就是壓根沒有實施真正的統治,連收稅都是承包出去的方式。
在古蒙古擴張期間,走到哪屠殺到哪,震懾住了當地人,人口銳減之下短期內很難進行有效反撲,等新一代人成長起來就有能力推翻古蒙古的統治了。
更甚者,當地人反而轉過來同化了古蒙古人,拿他們當牛馬使喚。
樓令真的不是那麼知道春秋時代的曆史,起碼知道晉國的稱霸時間超過兩百年。
那可是兩百年之久,哪怕陸陸續續有遭到挑戰,晉國一直無比強大。
而強大的晉國,那麼長的時間裡滅了周邊的一些異邦勢力,頂多就是從鄭國割取一些土地,並未對列國實施兼並戰爭。
樓令明確知道一點,楚國不衰弱下去的話,晉國確實不敢展開兼並戰爭,怕的事情是諸侯站到楚國那邊。
諸侯真的與楚國團結一致,講事實就是晉國極可能頂不住。
這裡的頂不住,並非是戰場上打不贏,主要是經濟上撐不住。
可是,楚國連續遭受打擊,以事實而論就是陷入衰弱,起碼五年之內無法與晉國正麵交鋒。
在這種狀態下,哪怕列國站到楚國那一邊,晉國是會有壓力,隻是晉國的壓力屬於可以承受。
彆說楚國衰弱,未必有諸侯願意站到楚國那邊了。
在楚國無力與晉國抗衡的現在,晉國如果開啟兼並戰爭,可以滅掉多少諸侯?
樓令認為滅掉鄭國和衛國不存在任何難度,比滅掉秦國都要簡單。
而吃下鄭國和衛國之後,晉國的實力得到極大增強,尤其是打開了向列國出兵的通道,未必有國家敢嘰嘰歪歪。
哪怕晉國隻是做到這一步,接下來沒有再大肆兼並他國,起碼取代周王室的格局是形成了。
“即便不當皇帝,也可以成為新的天下共主啊!”樓令是真的搞不懂晉悼公之後的晉國君臣怎麼想的。
周王室已經主動將臉丟儘,早就不具備天下共主的氣度或資格。
並且晉國真的有可能提前完成一統,結束周天子無能所致的分裂格局,沒有人嘗試去做。
沒有完成的事情,樓令並不知道答案,但是他很想進行嘗試。
即便是他們這一代人無法完成一統,起碼給子嗣開個頭再打個樣,使得後人有新的賽道能走,不是閒著沒事乾作威作福或是處心積慮搞內鬥。
強國亡於內亂?很多人知道有東西兩漢,沒多少人知道春秋還有個晉國。他們的外患都不致命,完全是內部野心家太多所導致的國祚滅亡。
要是晉國可以取代周王室,又或是完成天下歸一?
有一句怎麼說來著?隻有千年的世家,沒有千年的王朝。
所以,樓令並不認為一定需要立國,當千年世家其實更香。
有一個例子,曆來並不顯赫的張氏,他們從西周就開始主動開枝散葉,幾乎所有強國都有他們的族人在繁衍生息,搞到後世張姓也是獨一檔的大姓。
一旦樓氏不需要立國,樓令可以有許多新的玩法,本身就有很高的權勢,再拿出知識傳播天下,怎麼都能混上一個先賢的稱號吧?
要是樓令操作得當,成為繼周旦之後的新聖人,機率無疑很大!
真的成了這樣的局麵,樓氏再怎麼慘,不過也是複刻孔家的軌跡,哪怕成為世修降表的一個家族,怎麼都還能高高在上。
那些就隻是想一想而已。
隻是稍微拐個彎,要啟動新一輪的兼並戰爭,有那麼多人表現得抗拒。
樓令對晉君周的說法是,他們多占一些,子孫後代不爭氣,也不至於一下子敗光家產。
可能是晉君周年紀小,沒有將樓令的話聽進去。
樓令對中行偃說,趁他們能夠做更多的時候,儘力去辦成更多的事情。
結果是什麼?中行偃非但沒有什麼觸動,他當時看樓令的目光就是在看待異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後麵,講實話就是樓令悟了!
沒錯!
樓令真的悟了!
世界上隻有適用的製度,沒有絕對完美的製度。
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當代人的特有觀念,大概隻有孝道會被永遠提倡。
沒有多少人接受新的觀念,對吧?
他們卻是會角逐能夠看得見的利益!
樓令悟到就是對外人在今後隻做不說。
對內?子嗣或族人、家臣,便算是樓令的“內”了。
為什麼要去那樣做,做了有什麼好處,能夠對長久的未來起到什麼影響,等等之類需要歸納且分節奏將觀念和思想教導出去。
實際上,大一統觀念並非一朝形成,那是曆經近百年的戰亂,很多人看到荼毒遍地,看到了民不聊生,也看到了自己的出路,由很多人進行思考或討論,慢慢出現了大一統的思潮。
誰第一個歸納並總結不一定很出名,去真正實施行動且推行得到延續才能作為一個很重的符號被記載於青史之上。
例如說,奮六世之餘烈的始皇帝,他完成了幾代人的最終目標,世人隻記住始皇帝,壓根沒有多少人知道“六世”究竟有誰。
關於大一統理論有兩個,一個是商鞅提倡的武力一統,另一個是董仲舒建議的文化一統。文武兩相進行結合,才讓大一統變得完整。
樓令要從零開始,有很長的路要走。
“收攏部隊,最遲二十天之後撤軍。”
郤錡才是全軍統帥,他不是事事都詢問彆人的意見,認為應該做什麼,下達了命令。
由於時間倉促的關係,晉軍在楚地的收獲沒有多麼誇張,重大意義在於成功入侵了楚國的本土。
時間來到撤軍的當天,晉軍有序地向北撤退,會合了來自其他國家的聯軍,一路沒有波折撤到鄭國的土地上。
在晉軍撤退之後,子革率軍趕到“方城”附近,沒有對晉軍展開追擊。
“追?你去追嗎?”子革麵對孫安的提議,臉色極其的不好看。
孫安之前並不在封地,應征去參加對吳軍的戰爭,回到封地看著一片狼藉,心止不住流血。
“不追?連做做樣子都不做嗎?”孫安極其不甘心。
晉軍肆虐之後的“葉”地,城池倒是沒有陷落,外麵的村莊卻是全空了。
什麼叫全空了?就是人消失不見!
孫安到現在都不知道村子裡的人是逃了,亦或是全被晉軍帶走,隻知道不管是哪一種,家族都損失慘重。
“是你孤陋寡聞,還是患了腦疾?”子革本就很煩,講話客氣不到哪去,說道“晉國現如今便是掛在正空的烈陽,我們根本無力與之正麵抗衡。真的想打,至於一次次躲避,明知道晉軍侵犯本土,集結好大軍又等晉軍離開再拖拖拉拉過來?”
孫安還真不知道楚國的實情,被子革一頓批,批得目瞪口呆。
主要是叔孫敖過世之後,孫安沒有在中樞任職,還活在楚國強大的過去。
畢竟,現在沒有電視、廣播、報紙之類,想要獲得信息太難。
這樣一來,沒有參與到各種大小事裡麵,想知道大體情況都困難,不用說了解實際的本質了。
楚國現在的麻煩很多!
他們被吳國接二連三入侵,作為大國的體麵被丟在地上踩踏,無論如何都需要報複回去。
楚國想報複吳國的話,不能再小打小鬨,怎麼都要集結出五萬以上的部隊。
然而,公子罷指揮失誤,不說全軍覆沒,怎麼都要折損兩三萬。
更重要的事情是,晉軍這一波入侵楚國本土,給予楚國上上下下造成了各方麵打擊很沉重。
晉軍的打擊不限於消滅多少楚軍,到底從楚國掠奪走了多少人口或物資,主要體現在精神領域上麵。
僅僅是公子罷不戰而潰,傳到楚人的耳朵裡,不免要懷疑有沒有資格與晉軍正麵交鋒。
子革過來之前參與朝會,親自見識了廟堂之上人人色厲內荏,實際上儘顯黔驢技窮。
並且因為子重病逝,不知道多少認為夠資格的人想著競爭新一任的令尹職位。
沒有角逐出勝利者之前,勝利者不能服眾,恐怕很難讓楚國將想要展開的行動實施起來。
“好好舔傷口,爭取明年南下找補。”子革看在叔孫敖的麵子上,對孫安進行提醒。
孫安“……”
另一邊,撤到了鄭國地界的聯軍,他們來到“新鄭”再次駐紮。
與此同時,本來在入侵陳國和蔡國的鄭軍也撤離了。
晉軍都撤走,鄭軍怎麼會留下?
楚軍不想或不敢與晉軍正麵交鋒,他們一定會將火氣撒在鄭軍頭上,鄭軍不跑的後果可以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