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氏世子將要成婚,娶郤氏的嫡女?
郤氏現在不止是晉國內部第一強大的家族,他們甚至是諸夏各國最為強大的那個家族。
現在的郤氏到底多強?
論人口,郤氏治下的所有人口加起來,估計不會少於四十萬。
論封地,郤氏大宗和小宗的封地總麵積占了晉國十分之二左右。
郤氏的不少封地很不錯,晉國最好的產糧地之一就是屬於郤氏小宗溫氏所有。
有足夠大的封地,加上充足的人口,郤氏不進行無差彆動員,正規軍就起碼可以拉出七萬!
那麼,樓氏有多強呢?
樓氏的總人口已經超過二十五萬,家族新生代的增長數量是其他家族的兩倍以上。
封地麵積的話?樓氏的封地總麵積,大概占了晉國十分之一左右?
一樣是動員正規軍,時至今日的樓氏可以拉出不少於四萬的大軍。
然後,晉國處在如日中天的時刻。
當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立抗衡晉國,隻要晉國想要實施入侵,多數國家一年之內就會滅亡。
那麼多因素加起來,晉國卿位家族中的樓氏與郤氏,兩家的婚事無疑會被無數人重視,想要前往參加婚禮,能夠是進行巴結,也可以在過程中與他人社交。
諸夏曆來講究來者是客,哪怕是不請自來,隻要不是過來搗亂,一樣可以獲得招待。
隻不過吧?不請自來與受到邀請而來,肯定是存在著待遇上的差距。
同樣的,認為自己身份不足夠或不合適,不是為了前去搗亂,沒有人會乾出不請自來的事情。
陸陸續續有客人抵達“太原”城內,到來者不是拿著請柬,便是自認為資格足夠。
一係列抵達“太原”的人,帶隊者一定是有“大夫”爵位,有請柬便被引領到專門安排的獨居小院,沒有請柬則是安置到多人合住的大院。
“這是樓氏第一次廣發請柬吧?”
“算起來,還真的是啊。”
“不到三十年,一個家族能夠發展壯大到這般實力,樓氏之主真乃神人也。”
“時也,運也。”
有請柬的來客,他們基本是列國的大臣,一般還是某個大家族的一家之主。
沒有請柬的人?他們起碼是一名下大夫。
很多家族同時接到了來自郤氏和樓氏的邀請,分量最足的人卻是會來到樓氏這一邊。
那是樓氏作為迎娶的一方,分量最足的人才會來樓氏。
簡單說就是,婚嫁肯定是男方占主導。
要是他們分量最足的人去郤氏,才是郤氏和樓氏一塊得罪了。
人一多,聚到一塊聊天會很自然而然。
從未與樓氏有過正式接觸的人,他們會聊一聊樓氏的崛起過程,隻是因為了解不多,大多就是進行猜測。
哪怕有人覺得樓氏是攀炎附勢才發展起來,不會有人腦子壞了將類似的話講出口,他們頂多就是腹議。
樓令是因為跟荀氏聯姻才打開進步的通道,關於這一點沒有人可以否認。
當前時代就是那般,有天大的本事也要有人引領和作保。
所謂的作保是,地位更高的家族下嫁了女子,兩個家族聯姻之後,互相有了牽絆的關係,出了事情需要地位更高的家族去承擔後果。
至於引領?可以視作是打開渠道。例如願意給予名義做事,有了功勞幫忙爭取官職。
當然了,荀氏能夠給樓令的渠道到了獲得大夫爵位就到頂,官職也隻是中上階級。
樓令是杞國公族後裔的身份,才是他踏上更高政治舞台的基礎。
說白了就是,在春秋這個時代,什麼官職或地位都看血統。
春秋時代的話,其實真的隻有在晉國才能夠一代人之內完成幾連跳,換作是在其他的國家都屬於不可能。
那是晉國的政治舞台本身就被撬開足夠大的口子,早有非公族成員坐到頂層職位,固有慣例在晉國已經被打破了。
其餘國家?隻需要知道占據高位的人全是公族封君,一個非公族成員都沒有,基本上就能夠知道是怎麼回事。
晉國有了與其他國家不一樣的政治格局,再加上頻繁出現動蕩,有實力的家族或人總是有更多的機會。
曆史上的魏氏,他們便是抓住了機會,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報,變為最後一個成功躋身卿位的家族。
另一個從陳國跑到齊國的田氏,他們經營了六七代人,最終完成取代薑姓呂氏成為齊國之主。
真要論當權臣的本事,隻看最終的結果去評價,講實話整個春秋時代沒有人能夠跟田氏比。
如果說三家分晉讓君主警惕權臣,那麼田氏代齊就讓君主警惕廣而施恩。
曆史上出現了什麼事情,隻要事情夠大或影響深遠,無論好壞都會成為一個曆史符號,使後人效仿或是忌憚。
因為田氏代齊,隨後曆朝曆代敢於當大善人,幾與謀反等同!
樓氏的崛起在其他人看來,講實話還屬於有跡可循,無非就是本身血統足夠,加上先後與荀氏、範氏聯姻,最後還要樓令本事足夠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那樣的一個崛起過程,大家隻是覺得速度超快,沒有人認為離大譜。
有了樓氏的例子,天下間不知道多少血統夠高卻是落魄的人受到鼓舞,想要追尋著軌跡進行效仿。
“隻有在晉國有那樣的機會,我已經打算舉家搬到晉國了。”
“確實是……,隻有在晉國可能存在機會。”
“我祖上乃是xx,想來可以得到接納。”
“定然如此。”
不請自來的人,他們願意耗費代價準備賀禮,前來“太原”參加樓氏世子的婚禮,多數就是抱著上麵的想法。
他們想要搬到晉國,可不是想搬就搬。
畢竟,當前不是到了一個新地方,找人租或買房子就完成定居的時代。
在當下,很多地方真要有個正經的下榻之所,唯一的渠道是借。
隻有存在商業行為的城池,可以租到房子。
所以事實是什麼?想要進行遷徙的話,需要事先得到身份的承認,獲取至少一塊土地,完成入戶的流程。
這個流程一般不會被拒絕。
列國荒廢的土地都不少,放著也是放著,有人願意自主前去開發,隨後擔負納賦或交稅的責任和義務,肯定是受歡迎居多。
要是願意遷徙而來的家族,他們祖上有出現過名人,一定會得到隆重的接待,後續的待遇也不會差到哪去。
隻不過,有個潛規則就是得到該國一個家族的庇護,多少會被吸血至少一代人。
這種事情基本上是屬於你情我願。
庇護啊?那就等於承擔了相應的風險,極有可能需要擦屁股。
想要獲得庇護,進行付出不是一種理所當然嗎?
樓令近期主要是招待身份夠高的那一批客人,今天見一見宋國右師華元,明天見一見齊國執政高固,絕不會在同一天之內同時招待兩波不同的客人。
這絕不是什麼瞎講究。
每一個人的身份地位都擺在那裡,需要用相應的規格來款待。
今天招待了某某,再去招待下一位,雙方得知都會認為自己沒有獲得匹配的尊重,一下子要得罪兩名客人,將產生的後續則是屬於未知。
幸虧身份地位足夠高的人也就那些,要不然一天見一波,排隊排一個月,問題就大了。
接待的排序怎麼樣,肯定是存在講究。
以前是按照爵位來排序,一定是所在國家爵位高的客人優先。
到現下則是用國家的實力排行來決定順序,怎麼去分清實力高低,看東道主對局勢的了解,也要來客對己方有清醒的認知。
“有很多家族尋求庇護?”樓令不是全知全能,有點沒有搞懂狀況。
“意思就是,家族要從他國遷徙過來,謀求家大夫的職位?”樓令猜測道。
類似的事情到春秋中期之後,發生的次數不算少,隻是還沒有到最高峰的時期。
樓武說道“多數家族如父親所說,少量家族不是謀求家大夫,他們渴望父親引薦為君上效力。”
前者有足夠的自知之明,清楚自家現階段隻配為某個家族效勞,日後能不能站上新舞台看後人的努力。
後者肯定也是覺得資格或實力足夠,進入晉國的第一階段跳過成為某個家族家臣這一步驟,直接成為得到晉君承認為晉國一員的家族。
樓令大概搞懂了情況,說道“想來找其他卿大夫的人不會少。”
無疑是晉國讓他們看到了機遇,舊土不值得留戀或是沒什麼好留念,一再權衡想要換一個新的環境。
“竟然現在就出現這個風潮了?”樓令感到了十足的驚訝。
曆史上出現頻繁的遷徙,要到多數國家滅亡,眾多遺老遺少尋找新出路,到幸存的國家去嘗試。
那些故國滅亡又尋找新出路的一般是什麼群體?他們祖上有貴族的身份,家族留下了知識傳承。
等進入到戰國時期,太多有知識卻是沒爵位或官職的人,他們為了得到振興家族的機會,展開了求職的競爭,使得各個家族開始出現知識大碰撞。
互相競爭職位,需要展現本事,職位也就那麼多,有得選就讓更優秀的人來做事,必須證明自己本事的人增多。
獲得官職也就罷了,沒有獲得官職隻能另尋渠道證明自己的優秀,結果是什麼呢?百家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