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令雖然不是那麼了解春秋時代的曆史,但對戰國時代的曆史了解不少。
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造就了華夏文明的璀璨,很多思想領域的哲學便是產生在這兩個時代,許多科技造物也是在這一時期並發出來,隨後流行了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
這不是在開玩笑!
從春秋出現那一項文學,一直到西方文化入侵,諸夏大地的文學領域一直是在打轉的狀態,幾乎就是一成不變。
當然不是沒有出現新的能人,其實很多學者進行學術創新,隻是新寫卻是利用了古人名氣的例子太多。
其中從孔子舊宅牆壁裡麵挖出諸多著作,無疑就是最大的學術造假。
第一個版本,一批藏書相傳是始皇帝時期的孔子的第九代孫孔鮒所藏,相傳是因為始皇帝焚書坑儒,擔憂著作失傳才藏進牆壁,時隔三十多年的時間,輪到西漢時期才被意外挖掘出來。
那可是三十多年的時間,沒有科學的保存手段,不管竹簡或是紙張,哪怕是名貴的帛布,怎麼完善的保存三十多年而不損毀啊?
另一個版本,在漢武帝時期有人從孔子故居挖出《古文尚書》,著作被當時的魯儒視為珍寶,並且拿出去跟公羊派打擂台,結果被實錘是假的。
後來的很多人已經不滿足於發現“古書”了。他們開始玩起“注經”這種操作,同一本著作也就出現很多版本的解釋,越後麵存在的書籍,能夠保持“原汁原味”的著作基本越來越少。
隻不過,不管是怎麼玩,反正沒有脫離那個藩籬,等於就是一直在原圈子裡麵繞著玩耍。
到了現代,用到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幾率無限大,因為泰半的成語典故都是來自春秋時代或戰國時代。
科技造物的話,超過六成已經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發明創造出來,尤其是大量的軍事器械,其中包括了造紙術、印刷術和化學。
提到軍事器械,無論是哪一種弩,戰國階段基本上玩了個遍;攻城或是守城的器械,基本上也是一樣。
到東漢是的蔡倫在造紙術上進行改良,使得便於書寫紙張的造價降低,紙張開始可以讓更多的人使用,得到了最大的推廣。
印刷術的話,刻印蓋章就是其中的一種,東漢在漢靈帝時期進行多字拓印算是一種擴展,到北宋研究出活字印刷術才使得印刷術得到革新。
至於化學?術士就是玩化學的一個學派,隻是他們走歪了道路。
從有術士的那一刻起,多種化學就已經被研究出來,諸夏往丹藥的研究道路狂奔。
炸爐這種事情在術士的煉丹過程中很常見,說不定很多現代威力大的紮(故意錯字)藥就已經被搞出來了。
所以是什麼?提到華夏的文化,繞開春秋和戰國這兩個階段,基本就失去了基點。
璀璨文化卻是有其相關代價的。
例如說掩耳盜鈴這個成語,典故背景是範氏滅亡,有人要進去範氏的家宅偷走一個用於敲響來發出警報的青銅鐘,他以為隻要自己掩住耳朵,挪動發出的聲響就所有人都聽不見了。
以範氏的滅亡來貢獻“掩耳盜鈴”這麼一個成語,沒有人會深究動蕩中死了多少人之類。
然後,另一個“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成語,背景故事則是智氏滅亡,豫讓為了報答智伯瑤的知遇之恩,多次刺殺趙襄子,最後自刎而死,所產生的典故。
類似的事情極多,大多數成語的背後,反正作為主人翁的結果都不太好。
魂穿的樓令其實也創造了不少的成語和典故,隻是有些在當代成為名氣讓樓令得到助益,不少變成了政治舞台的籌碼,有的則是會被後人拿來激勵自己或是鼓舞他人。
正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樓令知道擴張一定會是以戰爭為手段,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的死傷,隻是無論他有沒有改變曆史,春秋戰國一樣是戰爭頻發,死傷於戰爭的人不會少。
“讓晉國來完成一統或是成為天下共主,反正不會比秦國差。最好還是由晉國來達成疆域大一統。”樓令堅持這個觀念。
能夠完成大一統的話,誰去做到都一樣,真的不會太顛覆的改變。
秦國實施一統的做法非常野蠻,走到哪裡就是屠殺到哪裡,不知道多少手無寸鐵的黎庶死於慘無人道的殺戮,腦袋成為“虎狼之士”邀功的證明。
殘暴的秦國完成了疆域一統,他們連守住基業兩代人都辦不到,從疆域大一統到帝國滅亡,維持疆域一統也就十五年。
後來要是沒有劉邦,或者說楚漢相爭的勝利者是項羽,能不能繼續保持大一統,真的相當難說。
所以了,劉邦固然是延續了秦國的大一統理念,曆史貢獻卻是極高。
換作楚漢相爭的最終勝利者是項羽,他繼續搞分封那一套,便會證明大一統理論的錯誤,也許諸夏大地會像歐羅巴那樣,從遠古到長久以後是列國林立的狀態。
“要是晉國能夠完成疆域大一統,我一定會負責實施思想大一統!”樓令知道曆史答案,不用再絞儘腦汁,也不必一一試錯,照抄曆史的答案也便是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老劉家很猛,不止是老劉家出的皇帝最多,跟他們乾過的事業有關。
漢高祖篳路藍縷才開創漢帝國。
輪到漢文帝穩定了帝國的人心。
到了漢武帝可不止致力於解決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順便還辦成了思想大一統。
後麵的漢宣帝更是開拓西域,使之絲綢之路出現,更是一直維序下去。
未來的曆朝曆代,遇到了什麼難事的話,翻一翻老劉家的帝王起居錄,總是能夠找到相關的解決辦法。
很多人隻知道始皇帝完成了大一統,不知道大一統也分疆域大一統和思想大一統,要完成後麵那點,其實難度更大,起到的影響也是最大。
為什麼後麵改朝換代,新的王朝總是致力於恢複前朝的完整疆域?正是因為思想大一統在發揮影響啊!
沒有相關概念的文明或民族,他們也有祖先一度開拓並占領了很廣袤的土地,衰弱下去或是發生改朝換代,相關棲息地總是越縮越小。
世界上獨有華夏文明哪怕一時衰弱,所占棲息地卻是一直在增加的狀態。
呃,也不絕對,比如自喻正朔的趙宋,還有不可名狀的兩個時期,所統治的疆域麵積比前朝少。
樓令不知道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是哪一年,到底該是以田氏代齊開始算,還是從三家分晉算起。
不過,對於樓令來說那不是已經發生過的曆史,他卻是可以創造曆史。
“什麼時候啟程前往‘臨淄’呢?”阿嬌、三位媵以及一些兒女到了‘新田’的家宅,不出意外會居住很久。
樓令答道“大概一個月之後吧。”
阿嬌又問道“會帶武一同前往嗎?”
“自然。”樓令頷首道“情況有些特殊,需要讓齊君親眼見一見武。”
如果不是關乎到一家之主的信譽,講實話就是阿嬌不想樓武成為小宗之主。
那是嫡子才有的待遇,隻有極個彆情況之下,非嫡出才成了小宗之主。
而讓樓武成為小宗之主,不止關乎到了樓令的信譽,其實牽扯上了郤氏。
當初,樓令要讓樓武成為小宗之主,原因是需要拉攏韓氏。
搞到後麵,講出去的話必須實現,同時需要照顧郤氏的感受。
說白了,樓武是霞姬所出,霞姬來自郤氏,沒有那麼一回事也就罷了,有了那麼一件事情,最後食言卻變成在膈應郤氏。
“你所說的情況特殊,是因為武的身份?”阿嬌明知故問。
樓令沒有回避,說道“確實是因為身份的問題。不是嫡出,卻是要求娶齊國翁主,難度會比較大。”
阿嬌有些擔心地問道“會被拒絕?”
“看我願意付出什麼代價。”樓令就實答道。
其實,齊國答應之後,阿嬌還是有額外的擔憂。
薑姓呂氏是一個很特彆的存在,他們長期與周王室通婚,在血統的優越性方麵勝過很多諸侯。
那個也是齊桓公當時輕易可以舉起“尊王攘夷”大旗的主要因素之一,換作其他諸侯哪怕能接棒,勢必會起更多的波折。
晉國接棒就發生過不少波折,到最後完全是強摁著周王室與齊國答應下來,後麵曆代周天子或齊國之君沒少反抗,法統方麵也沒有齊國那麼名正言順。
阿嬌一直猶豫要不要反對,其中未免沒有擔憂後麵樓氏會分裂,乃至於發生小宗代大宗的事情,尤其是樓令要將“河陽”劃出去給樓武分宗。
可彆當阿嬌什麼都不懂。她受過很好的教育,論管理家族等方麵一點都不差,乃至於必要的時候還能夠統兵作戰。
當代的貴族男女都是那般,尤其是有封地的男性貴族和有食邑的貴女。
阿嬌的嫁妝之中當然也有食邑,長期以來由她去進行治理。有食邑,怎麼可能沒有私軍,跟其他人相比就是私軍多寡的區彆。
嫁給樓小白的福姬,她的嫁妝之中一樣有食邑,麵積和人口比阿嬌多,加上隨嫁的武士,合起來的私軍多達三千。
不要以為三千私軍很少,應該說數量已經很多。
畢竟,當前還有許許多多的國家,他們全國上下能夠集結起來的軍隊也就三千左右。
當前的阿嬌是不知道樓令想要搞出南北的樓氏。
所謂的北邊的樓氏,自然是樓小白繼承樓令的絕大部分遺產;南邊的樓氏就是樓武這個小宗。
對於樓令來說,樓小白或樓武都是自己的後代。
兩支樓氏一直團結肯定是最好。
要是樓小白這一支保持強大,南邊的樓氏沒有理由脫離。
若是繼承了絕大部分財產的樓小白這一支被樓武那一支吞並,純粹就是樓小白這一支無能。
特彆情況之下,北邊或南邊的樓氏被滅,起碼能夠保留其中的一支;換作有其中的一支乾成了大事,族譜反正是從樓令這一代開始排;要是兩支都一起被滅,隻能說是活他媽該。
樓令作為父輩以及基業的開創者,想法以及部署是這般,換成阿嬌或樓小白、樓武的立場肯定就不一樣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那些想法,樓令肯定不會講出來,一講出來就要讓阿嬌跳腳,也會讓樓小白和樓武注定兵戎相見。
樓令不講,他們就不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