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孫振平離開後,徐良撥通了薑曉陽的電話。
“怎麼突然舍得給我打電話了?”
“想你了!”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徐良仿佛看到了她翻白眼的樣子。
“油嘴滑舌。”
“天地良心,我可是真心話。”
“男人的嘴,騙人的鬼,我媽說的一點沒錯。”
“我丈母娘還知道這個……”
兩人隨便聊了幾句後。
薑曉陽:“說罷,什麼事?”
“我聽說上麵成立了‘中投’,準備對外投資?”
“嗯。不過中投剛成立,對外投資估計要下半年了。”
“漢華有機會嗎?”
“以漢華的成績,如果我們不行,其它機構更不行。”薑曉陽語氣中透著肯定和驕傲。
徐良一笑,“按成績我們肯定沒問題,但就怕會被計劃外的事情影響。”
薑家的背景可以給漢華的發展保駕護航。
但有時候也會產生負麵影響。
比如那些不對付的政敵。
“放心吧,肯定沒問題。”
看她有信心,徐良便沒再糾結這個問題。
“中投的規模有多少?”
“國家現在外彙儲備高達1.2萬億美金,準備拿出約2000億美金,發行1.55萬億元人民幣特彆國債。”薑曉陽語氣中透著興奮。
這是上麵前所未有的大動作!
也是漢華的重大機會。
“國家發展了,不管是上麵還是地方,衙門越來越有錢了。
前段時間我在渝州跟當地官員聊了聊,發現他們對設立人民幣基金很感興趣,也想跟我們合作。
我覺得這可以成為漢華另一個增長點。”薑曉陽繼續道。
徐良:“彆高興的太早。地方設立產業引導基金也是為了發展產業,解決稅收、就業等等,不是天上掉餡餅。
而且,眼下這事情還早,退出通道不打通,政策不落地,很多東西隻能落在文件紙上。”
“這些我當然清楚。不過我們可以先跟對方談一談,做好前期的準備。”
徐良倒是沒反駁。
國內此時有國企風投,比如深創投、蘇創投,但都是一般企業製,不是合夥人製。
為什麼深創投最有名,業績最好,就因為鵬城那地方走在改革前沿,思維比較開放,也足夠市場化。
“從公司總利潤拿出8%比例的金額對員工進行激勵”這一點就是明證,很多國企辦不到,也不敢。
徐良道:“這件事你看著辦吧,有結果了給我發一份郵件。”
“嗯。”
“還有件事,孫振平打算在香江辦公室成立一支房地產機會基金,我同意了。”
薑曉陽詫異道:“你不是不想做房地產基金嗎?”
“此一時彼一時。
之前的漢華是總部負責製,業務太多,管不過來。
現在漢華是總部監督,子公司負責製。
香江辦公室想做大業務,對漢華來說也是好事。
我沒有理由阻攔員工們的上進心。”
“如果其它辦公室也成立房地產機會基金的話……?”
“答應他們。”
薑曉陽同意了。
施行總部平台製度後,大量原本屬於總部的管理職責下放給總部,她隻關注內部監督,以及一些大額投資。
工作輕鬆了很多。
也不反對各大辦公室擴張業務。
聊了一會兒,徐良掛斷了電話,腦海裡再度浮現出中投的事。
華夏幣基金現在已經有些苗頭了,但真正興起,還得等上一兩年,等到創業板開閘。
目前能打秋風的p不多,中投絕對是最肥的那一個。
他記得中投還投了摩根士丹利50億美金,獲得了這家投行10%的股份。
當然了,這筆投資的回報率也是令人頭大。
這也是因為中投剛組建的時候,什麼都不懂,甚至還需要請黑石、大摩這些被投企業的員工來幫忙做培訓,估計這些外資機構把金主爸爸都忽悠瘸了。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反向把店鋪開到華爾街的投資機構,漢華應該算是兔村的希望。
隻要上麵的人不傻,肯定會邀請漢華。
股權投資漢華就算了,中投願意投,他也不會接受。
第(1/3)頁
第(2/3)頁
像其餘的基金份額出資,幫中投的員工做培訓,他不會拒絕。
要是漢華幫中投完成籌備,甚至走向專業化的話,應該能弄點錢吧。
黑石、大摩這些外資都三、五十億美金的給,沒道理對自己人吝嗇?
——
在香江待了幾天後,徐良來到了一河之隔的鵬城。
第一站並不是企鵝和比亞蒂,而是來到了車公廟。
徐良走下車,抬頭看了一眼麵前數十層高的大廈,外牆寫著“陽光高爾夫大廈”幾個紅體大字。
確認地址無誤後,徐良大步走進了大廈。
李金玲瞅了周圍幾眼,快速跟了上去,心裡也有些好奇。
能值得大老板親自出馬的公司不多了。
走進大廈後,徐良才發現,這棟樓名為大廈,其實是個商住兩用樓。
進進出出的有購物回來提著大包小包的大爺大媽,還有西裝革履、衣著光鮮的白領,看起來稍稍有些雜亂。
他們兩人乘坐電梯來到二十樓,一走出電梯,映入眼簾的是一家公司的前台,文化牆上寫著某某雜誌社。
徐良和李金玲剛跨進大門,就被雜誌社的前台小妹起身給攔了下來。
“你好,請問你們找誰?”
前台小妹語氣很溫和,可眼神卻不停地在徐良和李金玲身上打量。
李金玲頓時愕然。
這兩年她跟大老板走到哪裡都是隆重迎接。
被前台攔住還是第一次。
“我們是……”
徐良攔住她後笑道。
“請問大疆創新公司是在這嗎?我們和王韜先生約好了在這裡見麵。”
“原來你們找小王啊,這會兒估計他還在倉庫裡搗騰他那堆玩具呢,我帶你們過去吧。”
前台小妹便熱情的在前麵帶路,領著徐良二人往公司裡麵走去。
其實前台小妹是真的不認識徐良,她每天上班刷劇還嫌時間不夠呢,哪有時間關心一年一換的首富是誰。
再加上徐良很少接受媒體采訪,很多人都隻知其名,卻不識其人。
雜誌社並不大,開放式辦公區散落著十幾張辦公桌,每個人都在埋頭寫寫畫畫。
有人抬頭看到了徐良,嘴巴張得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