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昆山華藏寺,與顧炎武並為江南大豪的“普明頭陀”歸莊正在撰寫祭文。
自六年前從外地潛回昆山後,歸莊便隱居於華藏寺,卻不食寺中供給,隻靠賣書畫維持生活。
雖出家為僧,然不念佛經,不拜菩薩,每日縱酒狂歌,長篇短詠,揮灑淋漓。
倒似個酒肉和尚。
隻這是“頭陀”表麵,私底下歸莊利用頭陀身份常秘密往來湖山,與各地複明忠義者暗中聯絡,並於康熙元年、二年兩次潛往舟山聯絡張煌言。
目的是希望張煌言能夠勸說鄭氏擁立魯監國為帝以續明祚,不使明之正統斷絕。
如當初王五勸說韓王稱帝般,就是給世人一個希望,一個堅持下去的理由。
明室未絕,皇帝猶在,是這個時代心存忠義之士唯一希望。
然鄭經不僅不納各地複明之士共議,反而停絕魯藩宗俸,並遷軍中朱明宗室於彆地居住,使明室諸王再也無法影響鄭軍諸將,事實上宣布與明室再無瓜葛,使明之法統由此正式斷絕。
否則,縱是明室隻有台灣一地,有明室正統皇帝延續,即便是鄭家傀儡,將來曆史走向何處也未可知。
夔東那邊有韓王、東安王可擁立為帝,但忠貞營地盤實在過小,且於清軍重圍之中,縱是擁立皇帝影響也有限。
唯鄭氏於海上擁立方能維係。
鄭經的冷漠不僅令張煌言喪失信心,也令各地複明之士心寒。
眼見滿清王朝已經占據整個中國,複國希望越來渺茫,一些不甘心的複明人士遂轉而將希望投在西南方向的吳三桂身上。
順治死後清廷不讓吳三桂入京拜謁隻許其在京師城外設棚,這兩年清廷又陸續從吳三桂手中收回若乾權力,甚至於燕京城中人人都在議論朝廷何時削藩、吳三桂何時造反,這些都讓複明之士從中看到了希望。
若能挑撥清廷與實力最大的漢人藩王吳三桂之間的矛盾,未必不能逼反吳三桂。
吳三桂若反,西南立即脫離清廷控製,連帶著也會迫使清廷放棄對夔東地區的包圍,於沿海減少對海上抗清義師的封鎖,無疑對複明事業能起極大幫助。
查如龍以血書進獻吳三桂,便是受此思想影響。
此事歸莊也有聽聞,但不認為吳三桂會是大明光複的希望。
因為此人蛇鼠兩端,根本不可信。
就事論事,當年清軍方入關僅據京畿之地時,弘光朝閣部史可法書信予吳三桂引兵來歸,時吳三桂若真有歸明之心早當來歸,清廷想攔都攔不住。
而今日天下皆為清廷所有,吳三桂地盤僅雲貴兩省,人口不到百萬,披甲亦隻數萬,縱是兵強馬壯,怕也沒有膽量造反。
能為之時不為,不能為之時反為。
歸莊不信。
故對聯絡吳三桂一事持否定態度,心下對複明事業也近乎絕望。
大陸雖仍有西山忠貞營堅持,可誰都知道那點人撐不了多久。
據說忠貞明軍隻餘數千人,前番武昌收複更是以訛傳訛。
真若天絕明室,歸莊也隻能做一野服終身之人,全了對明室一腔忠心。
桌上所寫祭文是為悼念“逃社”好友潘檉章、吳炎二人的。
“逃社”即驚隱詩社,乃暫時逃避潛謀再舉之意。
“逃社”最初創始人為抗清義軍領袖吳振遠、吳宗潛和葉恒奏三人。
後三公殉國,由歸莊好友顧炎武繼續主持,入社成員先後近五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