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對手最基本的人道主義關懷,以及能力之內的人道救援,是王五一貫對敵方針。
漢人不打漢人,是他單方麵向包括綠營、漢軍八旗在內的清軍提出的一個倡議。
根據老張的統計,現在清軍全國總兵力約在一百萬左右,其中綠營占六十萬,京營八旗連同各地駐防八旗約四十萬。
不包括漠南科爾沁等蒙古偽軍,這部分偽軍數量在三到五萬。
八旗也包括平西、平南、靖南三藩所屬的漢軍。
被三藩控製的漢軍八旗大概五萬人左右,基本都是原遼東明軍。
形象的說,真韃子師團就兩到三個,其餘全部是皇協軍、治安軍、和平建國軍、偽蒙軍。
因此“漢人不打漢人”這個倡議針對的就是八成偽軍。
俗稱“二鬼子”。
不管這個倡議是否能得到二鬼子們的正麵且積極的回應,王五先做再說。
慢慢來嘛。
感化、拉攏、收編偽軍並不可恥,因為這是王五壯大自身的唯一方針。
曆史上,幾萬人出關變成百萬人的經驗,是可以參考的。
允許救治傷員、允許掩埋陣亡者,就是這個倡議的具體手段之一。
從政治角度看,這個措施無疑是正確的,因為清軍明顯感受到了明軍的好意,雖然不會因此使清軍馬上產生立場變化,但起碼會讓他們的心理產生異樣感。
隨著時間以及戰爭進程,當眾多二鬼子發現真韃子們早就不是當年的滿洲大兵後,異樣感終會產生質變,繼而引發連鎖反應,從而有利於明軍的發展壯大。
這幫二鬼子也不是一開始就當漢奸的。
總有個心理過程。
對此,王五已經有過實踐。
如部下徐霖、江天成、馬昌元等都是“偽軍”出身,而與牛旗指揮鄖陽綠營間的友好互不侵犯關係,與滿洲人康恩倍、包衣奴才塔阿拜之間建立的某種微妙關係,都是統一戰線的智慧。
又如湖廣總督張長庚、原湖廣巡撫楊茂勳、四川提督鄭蛟麟、總兵馬寶,甚至回燕京的穆裡瑪之間的各種關係,都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靠著這些,王五才走到了今天。
否則,他能走出巫山,但絕走不出茅麓山!
無它,他就一條命。
從實際角度看,如果不讓清軍拖回戰死的屍體,任由這些屍體在城牆下發酵,最遲一個星期,一場可以奪走數萬人性命甚至可以覆沒一座城池的大瘟疫就會爆發。
明清交替以來,瘟疫始終伴隨戰爭左右。
最著名的就是崇禎末年持續近四年的華北大瘟疫,這場瘟疫不僅讓明朝的京師失去防禦能力,更讓擁有百萬人口的燕京城隻餘十數萬人。
史記“瘟疫,人死大半,互相殺食。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
也許滿清占領中華真有老天眷顧,因為李自成的大順軍占領燕京時瘟疫正值鼎盛期,因此順軍不可避免也受到瘟疫影響導致戰鬥力下降兵員減少,可清軍占領燕京後瘟疫卻神奇的結束了。
根本不曾讓多爾袞指揮的十幾萬清軍有半點減員,遂使清軍可以同時分出兩支集團對付李自成和弘光朝。
等到幾年後天花大流行,清軍實際已經占領大半個中國,哪怕八旗因為天花損失慘重,名臣良將死了三分之二,連多鐸這個親王也因天花而死,可清廷依舊有足夠的力量對抗南明殘軍。
至少,能保證長江以北。
兩次絕殺機會,就這麼被滿清完美錯過。
曆史,就是這麼讓人難以置信,也難以言說。
瘟疫是把雙刃劍,這把劍王五卻不敢用,因此才給清軍開出了人道主義這一籌碼。
既達到了政治宣傳作用,又達到了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
雖然目前尚沒有同城外的清軍建立明清軍事對話通道,也沒有同清軍目前主帥固山貝勒董額直接對話,但是一線已經實質性達到停火標準。
你不動,我不動。
王五認為這樣很好,反正他是做長期堅守準備,壓根沒想現在出去浪。
硬耗的話城中資源是不及滿清,但一兩年卻足夠了。
也許在清廷眼裡時間在他們那一邊,可王五知道,時間站在他這一邊!
那麼,大家都不動最好。
如同1918年的歐州,西線無戰事。
但他清楚,這個靜默期不會太長,因為幾天後傑書就來了。
這位年輕的大將軍王想來不會甘心真的在荊州城外圍困他王五一兩年。
安瀾門主將張天放認為任由清軍占據泥牆搶修工事會對後續守城構成威脅,因此請求出兵將清軍逐回戰役始發線。
就是清軍必須退回至少五裡開外。
王五沒有同意,一是因為明軍現在能夠動用的野戰兵力不足以擊潰城外清軍,強行將手頭能夠動用的精銳兵馬用於與清軍的正麵硬拚,不符合他長期堅守的戰略思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二來真沒有這個必要。
泥牆距離城牆是近,也肯定會成為後續清軍發起攻擊的“橋頭堡”。
但是,這座圍繞荊州城的泥牆並不堅固,由於趕工期原因可以說是草草築成,也就是壓根沒有夯實。
如果下雨的話,這座泥牆就會被雨水浸濕自動崩塌。
塌不了,也會變成一座爛泥牆,壓根沒法站人。
荊州,地處長江中遊,這裡從來不缺雨水。
最近沒下雨,不代表後麵不下。
天氣,也是戰爭的輔助手段之一。
曆史上,荊州也一直是洪水重災區。
誓死保衛荊州大堤,王五可是印象深刻的很。
不是沒做過最壞打算,就是哪一天真要守不住荊州,他會派人挖開荊州防洪大堤。
時間段是明年夏季,後年夏季。
一年之中長江最危險的時候!
這是個厚黑不能記入史書的手段,也是個折壽的手段,不到最後王五是不會乾的。
因為,這麼做會造成地方和百姓的巨大損失,難以估量的那種。
死一個清兵的代價是死一百個百姓乃至更多。
城下的屍體清軍抬運的差不多了,城門樓上的王五看到有一群營兵累的蹲坐在地上抽著旱煙。
隻要他下令,一陣亂銃就能把這群營兵轟成篩子。
逃都沒法逃的那種。
但那幫營兵卻是一點也不害怕,更沒有緊張,一邊抽著旱煙一邊聊著天,時不時的有營兵抬頭朝城牆看一眼。
抽煙,這個時代已經是常態,當年因為吸煙者眾多,崇禎甚至下過兩次禁煙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