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蝦住手讓我來”在本書更新低迷期給予骨頭的打賞支持!
荊州。
進入臘月,湖北迎來了第一場冬雪。
荊州可能處於風雪中心,因而下了整整一天一夜的雪,導致城內城外白茫茫一片。
至雪停時,積雪最厚處已經齊小腿肚子深。
西城地勢相對東城矮些,因此西城有些區域的積雪甚至達到膝蓋深。
城內老人都說上次荊州下這麼大雪,還是崇禎爺在那會,這話一說都三十年前的事了。
瑞雪兆豐年,於莊稼戶而言這場大雪下得太及時,明年收成一定會比往年好。
於荊州城中十幾萬軍民而言,這場大雪竟然為整座城帶來了許多生氣。
生動活潑的氣。
雪還沒停時,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忙著堆雪人、打雪仗的孩子。
甚至於城上值守的明軍將士們也興高采烈的在城牆上滾起雪球來。
被迫“從賊”的荊州知府李文則發動青壯清掃街麵,確保雪停後大街小巷不會結冰,那樣不僅行人容易摔跤,往各門運送軍需物資也會困難。
王五本人也是童心大發,帶著一眾親兵在將軍府內堆了個雪人,又為雪人穿上戰死的荊州將軍巴布爾的官袍,再弄個假辮子掛在雪人腦後,稱這雪人就是燕京的韃子大奸賊鼇拜,之後領著眾親兵射箭為樂。
住在將軍府的柳如是母女也在彆院合力堆了個雪人,雖然這雪人是母女一起堆的,但堆成後柳如是卻覺這雪人怎麼有點像王五的。
再瞧女兒為這雪人裝扮的積極勁,捏鼻子捏耳朵的熱乎勁,頓知女兒小心思。
前陣羅子木同浮塵子道長同她提過想將小照說給王五的事,當時柳如是覺得這樁婚事也是不錯,雖然王五比女兒大了有十歲,但卻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比之丈夫錢謙益生前作為還要英雄,因此女兒小照若能為王五之妻,當屬良配。
不想未過幾天浮塵子道長又一臉為難找到她,說王五可能要娶大漢奸吳三桂的女兒為妻。
道長說王五本名王永康,其父早年與吳三桂不僅是軍中同袍也是換帖兄弟,因此互許兒女親家。
原先王五也不知此事,某日翻尋其父生前遺物時無意發現了吳三桂與他父親的拜帖及婚書。
按浮塵子的說法,王五本是不想承認這門婚事,因為他恥於認大漢奸為嶽父。
奈何眼下形勢荊州急需外援,清廷與吳三桂又猜忌日深,加之吳三桂部下大將吳國貴、馬寶等人與王五曾有過秘密合作,因此王五判斷吳三桂可能有一天會和清廷翻臉,至少其對清廷不是那麼忠心。
如此,承認這門婚事有可能會讓荊州得到吳三桂的暗中支持。
故派人持婚書往昆明提親,若吳三桂答應嫁女,則必定不會坐視荊州覆沒。
若不答應嫁女,此事便就此作罷。
河東君柳如是以俠女著名,清軍南下後一直同亡夫錢謙益暗中從事反清活動,於時局自是了解,知荊州孤城若無外力必定難以久持,吳三桂若承認婚約嫁女對荊州肯定是一件天大好事。
卻懷疑吳三桂不承認這門婚事,畢竟其現在是韃子封的平西王,眼下韃子八旗兵雖不如從前厲害,但地盤勢力仍是極盛,吳三桂未必敢冒這風險。
不想,那吳三桂竟真的承認了這門婚事,且派手下大將帶三千精兵護送其女前來荊州完婚。
這讓柳如是對吳三桂有點刮目相看,也對反清複明事業有了希望,就是不知張尚書此時是否到了昆明。
麻煩在於女兒小照對王五似乎很有好感,若知王五要娶的是吳三桂女兒而不是她,心裡怕是極不好受。
隻此刻也不便將王五娶親一事告知女兒,隻強撐歡顏陪著女兒在那裝扮頗似王五的雪人。
荊州城中上至大將軍,下至三歲小娃都在玩雪時,城外的清軍卻是苦不堪言。
這場大雪真就始料未及,給了清軍上下一個措手不及。
霜後暖、雪後冷,這可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經驗。
更要命的是,清軍根本沒有足夠取暖用的柴禾。
原因是荊州方圓十裡地的樹林都叫明軍砍光了,百姓的房屋甚至土地廟也都被拆毀,江邊的蘆葦也被收割一空,放眼望去城外就是一片淨土,這意味幾萬清軍無法就地獲得生火取暖用的柴禾,隻能在寒風中蜷縮在帳篷中抱團取暖。
一開始還好,等到雪停的次日,幾萬清軍凍得跟孫子似的,從荊州城上朝外望去,壓根看不到幾個活動的清兵,全窩在帳篷裡呢。
要不是這兩個月清軍也在城外開始修築防禦工事,挖起了壕溝,明軍出城打挺費事,王五都想派兵突他們一下。
大軍沒有足夠柴禾供取暖,甚至生灶也困難的現實很快報到了傑書這裡。
年輕的帽子王雖沒有帶兵經驗,生活常識還是有的,知道接下來天氣會越來越冷,至少持續七八天,甚至有可能半個月之久。
在這段時期內,如果不能為大軍柴禾,不僅取暖成問題,士兵們吃飯也要出問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凍餓之下,幾萬人說崩就能崩了。
為解決眼麵前的燃眉之急,傑書便讓貝勒董額負責征集柴禾的事。
這也是給董額一個小小立功機會,畢竟征收柴禾沒什麼困難。
然而讓傑書萬萬沒想到的是,就這麼件小事,董額也辦不了。
不是這位貝勒爺不肯出力,而是周邊地區無柴可征。
細問才知,早在荊州叛亂時,城中的明軍就通過高價購買、強行搜刮等方式,將方圓五十裡乃至百裡的百姓家多餘柴禾全部給弄進了荊州城。
最高峰時,一車柴禾甚至能賣到四兩五錢銀。
而在平時,一車柴禾最多一兩二錢。
暴利誘使下,不僅百姓主動將家中的柴禾往荊州送,更有逐利的商人從中看到商機,趁著朝廷平叛大軍尚未來到的空當,瘋狂組織人手到處購買柴薪往荊州販運,一來一回賺得盆滿缽滿,不少人因此一夜暴富。
後果就是荊州周邊百姓連自個家燒的柴禾都沒剩多少。
原本這也沒什麼問題,小門小戶的能用多少柴禾,大不了一家老小齊上陣到野地裡再砍便是。
問題這是戰爭期間!
柴禾是最寶貴的戰爭物資。
交戰的雙方不管哪一方都需要柴禾,一方沒有必然會向百姓征收。
湖北有煤礦,但不在荊州,而在荊門等地,從這些地方運煤過來屬於遠水解不了近渴。
無奈之下,傑書隻能派兵強行從附近幾十裡的百姓家中強行搶柴禾,附近百姓本就被清軍強迫攻城死了大半,因此說是搶不如說是直接拿。
然而破屋才發現百姓家中的存柴數量極少,好不容易搜刮來的柴禾剛用馬車拉到,就被等侯已久的各部軍官帶人瘋搶。
為了一兩車柴禾差點拔刀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