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條路線是他堅持的進軍方向。
原因在於湖南能為吳軍穩定的糧草來源,不虞大軍有斷糧危險,另外就是洞庭湖水師將領杜輝、光義等人早年都是張國柱的部下,張有把握勸說他們反正。
有了洞庭湖水師,大軍過江便不用擔心缺乏船隻。
武昌方麵雖然有湖廣總督張長庚親自鎮守,但湖北已被明軍打成一鍋粥,因而吳軍若從貴州進軍湖南,武昌的張長庚就要麵臨前後皆敵的困境,屆時城中人心慌亂,張國柱有七成把握能攻下這座長江南岸的重鎮。
為了讓王爺采納自己這條進軍路線,張國柱還給加了個“保險”。
這個“保險”自然是占據荊州的王爺小女婿、前番降清又叛清的王耀武永康。
即武昌不能速下,便走荊州過江。
“大軍一旦過江便當速戰速決!”
張國柱強調一個快字,並說吳軍極有可能在河南與清軍進行一場決定性的會戰。
“現藩下各部總兵力十四萬餘,除留少部分兵力鎮守雲貴外,其餘兵馬都當隨王爺北上,末將以為隻需在河南重挫清軍,清廷必棄燕京退守關外,屆時大局可定!”
說這話的是總兵劉之複,遼東軍出身,一直追隨吳三桂。
其對在中原戰場野戰擊敗清軍主力很是樂觀,他估算隻要吳軍動作夠快,清廷能夠調集用於在河南阻擋吳軍的兵力不會超過五萬,騎兵最多一萬餘人。
十萬吳軍主力精兵對付五萬步騎組成的清軍,綽綽有餘。
要擱去年,劉之複可能對他的判斷要打折扣,就是不可能這麼瞧不上清軍。
現在卻是非常樂觀。
原因自是清軍在湖北的表現讓人不敢“恭維”,也都大跌眼界,沒想到入關時那麼能打的八旗兵不過區區二十年就墮落成這般無用地步。
“國柱的意思是速戰速決,一旦起兵我軍便要全力攻取湖南,一刻不得耽擱全軍立即渡江北上與燕京一戰定勝負。”
方光琛做了個總結,並未就此方案是好是壞表態。
吳三桂點了點頭,也沒有就此方案表態,而是問吳國貴另外兩條路線是什麼。
吳國貴忙道第二條進軍路線是大軍出雲南後經貴州遵義入川,全力攻打漢中,兵臨西安。
此策最大的好處就是一旦占據西北之地,便能讓吳軍變得更為兵強馬壯。
西北自古出精兵,也出戰馬。
吳國貴本人就是第二條進軍路線的支持者,其意攻占西安後以一部收討西北各地,主力同當年李自成一樣東渡黃河經山西直取燕京。
方案還有另一好處,就是可以得到四川綠營的全力支持,使吳軍入陝西的兵馬多上幾萬可戰之兵。
缺點在於四川境內人煙稀少,吳軍沒有辦法在此地獲得大軍所需糧草,因而一旦決定攻略西北就要使出全力,絕不能受到困頓,也絕不能受任何因素影響分兵。
為此,吳國貴也提到了一個“保險”。
這個“保險”自然就是吳三桂最喜愛的大將王輔臣,建議王爺應當馬上派人聯絡王輔臣共同起事,如此西北可定。
“當年李自成自襄陽入西安,西北之地數月遂平,東渡黃河沿途官民望風而降,王爺若親率我軍入陝,末將以為當能再現李自成威風。”
說這話的是總兵高啟隆,原為西軍將領,永曆朝廷封其為宜川伯。永曆逃到緬甸後因對局麵徹底失望,便領所部兩千兵馬在麗江投降吳三桂。
拿李自成來比吳三桂顯然犯忌諱,但進軍西北攻取西安的好處卻是實打實的事實。
節堂內支持全力攻取西安的將領有好幾個。
吳三桂依舊沒有表態,問另一條進軍路線是什麼。
吳國貴說是大軍入湖南攻取長沙、嶽州後沿江東下收取江西、江南之地,仿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再行北伐。
這個方案的優點在於以吳軍的強大席卷長江下遊不成問題,江南又是天下錢糧重地,落入吳軍手中不僅能為吳軍源源不斷的錢糧賦稅,也能掐斷漕運這一給燕京輸血的“大動脈”。
隻要吳軍能安撫地方,獲得江南民心,此消彼漲之下清廷必然勢衰。
再行北伐,當無往不利。
缺點在於這個方案雖然從長遠來看有利吳軍發展,但會讓清廷獲得喘息之機。
此方案的支持者是王屏藩和吳之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張國柱道“三個方案各有長短,具體還需王爺決斷。”
其餘諸將也都是這個意思,不管他們支持的方案是哪個,隻要王爺采納其中一個方案,其餘人都當全力而為。
因為,機會隻有一次。
若不能全力推翻清廷,等待眾人的必是身死族滅的下場。
盯著桌上山河形勢圖看的吳三桂依舊沉吟不語,諸將均耐心伺立一邊等侯王爺最終拍板。
未幾,吳三桂頭抬了起來,看向一直沉默不語的馬寶“三寶,你有什麼看法?”
馬寶搖了搖頭說道“馬寶沒什麼看法,王爺隻要定了,馬寶便替王爺衝鋒陷陣便是。”
“三寶這性子還是那般灑脫。”
吳三桂笑了起來,問身邊的女婿夏國相和胡國柱有什麼想法。
胡國柱支持張國柱方案取湖南自荊襄北上中原。
夏國相卻提出一個讓眾人都有些愕然的思路來。
就是將吳軍一分為二,一部攻打湖南,一部攻打陝西。
理由是湖南空虛,無須主力都入湖南。
隻要能攻占長沙、嶽州、常德等地,武昌的張長庚多半就會棄城而走,屆時再有荊襄方麵接應,安全渡江不成問題。
陝西那邊同樣如此,以大將統軍入川攻打漢中,有四川提督鄭蛟麟、總兵譚弘四萬餘精兵相助,拿下西安也不成問題。
“我軍兩路同時得手,則清廷必難以判斷我軍主攻方向,若用兵於河南則黃河以東必無重兵,若用兵於黃河以東則河南同樣無重兵”
夏國相打了個形象比喻。
十幾萬吳軍如同兩隻重拳,以鉗形攻勢同時發動,以清廷現在的動員能力隻能應付一隻重拳,如此另一隻重拳就能準確擊中清廷心臟,迫使其退出關內。
“兩路用兵?”
吳三桂若有所思,不管起兵之舉是否他真心願望,他都不希望起兵之後遭遇什麼挫折。
所以相比主力隻走一路的速戰速決方案,雙拳同時出擊無疑穩妥許多。
畢竟隻走一路萬一有什麼變故,那主動就會立即轉為被動。
喜歡抗清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抗清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