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玄初的意見比較中肯。
興明討虜、恢複漢人之天下,顯然比“反清複明”這一口號來得更現實,更能贏得天下誌在推翻滿清暴政的仁人誌士之心。
畢竟甲申以來主要抗清勢力都是明朝官府的鎮壓對象。
於法理上,“興明”是打著明朝旗號行事,“複明”則是誌在重建明朝。
二者概念不可同日而語。
本質上,忠貞營也是興明而非複明。
若論對明朝的“惡”,李自成遠在吳三桂之上。
至於延平藩,對打擊滿清可能有興趣,但於恢複明朝恐怕無多少興趣。
一切旗號,都是軍事和政治利益而矣。
要知道當年鄭家可是明朝深惡痛絕的“倭寇”。
明朝的海賊和流寇,難道真要“複明”不成?
因此以“興明討虜”為名舉事北伐,不僅可以避免同忠貞營、鄭家這兩家“傳統抗清勢力”發生衝突,也可在起事之初就堂而皇之正告天下舉兵的意義所在。
即漢人之天下重要,還是朱明之天下重要!
這一招,其實就是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打著小明王旗號舊事的重演。
朱元璋羽翼大成後即拋棄小明王自立明帝,到了吳三桂這裡自然可以故技重施。
等到推翻滿清後隻要善待前明宗室,篡逆這頂帽子便扣不到吳三桂頭上。
劉玄初可以說是將一切能想到的問題都想在了前麵,若他不是出身西營劉文秀部,而是早在遼東時期便追隨吳三桂,今日之地位未必就在方光琛之下。
方光琛是堅決不同意以複明為號召的,因為當年引清兵入關就是他的主意,永曆父子被縊死也是他極力勸說的結果。
現在看來,兩件事他都辦錯了。
前者令得吳三桂背上了漢奸罵名,葬送了漢人天下;
後者則是斷了吳三桂的後路,搞的今天以什麼名義起兵都成了必須要再三斟酌的麻煩事。
大義上很被動。
康熙元年以來清廷對昆明的不斷打壓,使得方光琛終是意識清廷不會容忍雲南脫離於大一統政權之外,立場便逐漸從擁清走向反清。
今既已決定起兵反清,“興明討虜”又比直接自立更能爭取人心,方光琛便不再堅持己見。
隻吳三桂仍是無法從當年永曆父子之死陰影跳出,認為自己命人縊殺了永曆父子,今天卻以“興明討虜”為起兵旗號,怎麼看都有些不倫不類,自欺欺人的味道。
在他眼中,不管是“興明”還是“複明”,都有一個明字!
這個明字,就是他這輩子怎麼也繞不過去的坎!
“當年篦子坡一事,實王爺無奈之舉。時漢室江山悉被清得,明季氣數毫無,僅僅止有王爺一營孤軍,舉目天下皆是清兵,王爺力量實在是勢弱,即有萬分儘忠保全永曆之心,也如越雞之伏鵠卵勢所不能。因而當年不但永曆不能救,真若救了也是王爺取死之道”
為了徹底打消吳三桂的顧慮,劉玄初為其“套”上一層忍恥負重的光環。
其以周公舉例,說周公大義滅親到今數千年,可曾有史書說周公不仁義的,可有百姓說周公做的不對的。
更言永曆輕棄江山社稷,雖是明君實則無論承敘還是法統,皆不能視為明朝真正君王,真要論起來永曆也是一偕越之人。
“棄社稷、棄祖宗、棄臣子、棄百姓者,何德何能為天子!”
劉玄初直言隻要起兵之後命人訪察前明宗室,並對那位被闖賊控製的韓王予以禮敬,昔日篦子坡一事不僅不是王爺的“汙點”,反而是王爺大義滅親、臥薪嘗膽、隱忍複國的鐵證。
這番話聽的吳三桂眉頭不由舒開,下意識的點了點頭。
“何為忠,何為逆?王爺,恕在下直言,天下事成則忠,敗則逆!”
方光琛的話使得吳三桂再不猶豫,拍板同意以興明討虜為號,並請方光琛為其寫一篇討伐滿洲胡虜異族的檄文傳播天下,並馬上命人鑄造“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大印,以為起兵之用。
見吳三桂采納自己的意見,有些氣喘的劉玄初不由心慰,想到不久的將來就能驅逐胡虜、恢複中華,幾個月來在曲靖的鬱鬱之氣頓時消解不少。
繼而問起兵之後大軍進軍路線。
待從方光琛處聽說吳三桂擬兩路進軍,一路用兵湖南,一路用兵西北後,玄初不由一滯。
見狀,吳三桂不由眉頭微皺詢問道“玄初以為這兩路用兵有什麼不妥麼?”
“並無不妥。”
劉玄初是違心說的這話,他在曲靖給吳三桂籌劃的用兵方針就是大軍走湖南入荊襄,快速北上中原,如此可先聲奪人,趁清廷這兩年在湖北元氣大傷之際直搗黃龍。
但他又素知吳三桂有遇事不能速決的毛病,擔心自己要是反對已經定好的進軍路線,會讓吳三桂起兵決心動搖,亦或延遲起兵。
再者同時用兵湖南和西北,於吳軍雖有分兵之缺點,但兩地皆有將領呼應,且一處有糧草,一處有精兵,同時拿下兩地於吳軍也確是有大益,尤其拿下陝西對於滿清是相當危險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便未出言反對。
隻是提醒道“王爺,今雲南一隅之地,不足當東南一郡;而吳越之財貨,山陝之武勇,皆雲翔蝟集於荊、襄、江、漢之間,故王爺起兵之後當馬不停蹄”
意起兵之後要猛打猛衝,絕不可半途而廢,另外要特彆注意對荊襄地區的“招撫”。
一定要在表麵對那位韓王特彆禮遇,在興明旗號下與忠貞營達成過境滅清的合作,而不是在滿清未滅之前存了消滅闖營心思。
因為一旦吳軍對荊襄忠貞營動手,那興明討虜這個旗號就會瞬間坍塌。
此外劉玄初建議馬上派人同忠貞營接觸,如有必要可將那位韓王連永曆朝廷委任的部院、監軍等人迎入大軍,作為“興明討虜”的招牌使用,並建議此事可交給王爺的小女婿王永康去做。
吳三桂提出一個擔心,就是李來亨、袁宗第等恐怕不會將韓王和永曆朝臣交出來。
聞言,劉玄初卻是笑了,直言韓王等人能來吳軍更好,不能來也沒事。
左右一群傀儡,難不成還真讓他們主持大局不成。
之所以勸吳三桂派人去奉迎,隻是為了搶占興明的道德製高點。
如果李來亨等不肯放人,那在道德上這群以忠貞自詡的闖賊餘孽就落了下乘,屆時吳軍方麵再趁機作些文章,那這幫堅持了二十多年抗清的闖賊餘孽肯定為天下士紳所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