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保底銀熊!(求追讀哇)
歐洲三大電影節特色各異。
威尼斯電影節是世界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偏重藝術與先鋒電影;戛納電影節有歐洲交易量最大的市場,偏重商業與藝術結合電影;而柏林電影節最為關注政治性和社會性。
但是對短片來說嘛,其實區彆不算大,因為大家對短片的態度就是實驗作品,主要是鼓勵新人導演的,隻要能從其中看到作品的靈性和閃光處,不會對題材有什麼挑剔。
相比戛納電影節月份的陽光明媚,月的柏林有些凜冽。
不過羅曼語國家的治安非常差。法蘭西和意呆利兩個羅曼語國家的大城市往往都是賊窩,戛納和威尼斯也不例外,記者在兩大影展上丟東西的經曆層出不窮,甚至新聞中心都會有內賊偷東西。
柏林在這方麵很不錯,非常安全,影展舉辦地位於市中心,即使走夜路也不用擔心治安問題。
吳宇辰帶著蔣琴琴來到柏林已經天了,前天柏林電影節開幕式他們倆也去參加了。不對,應該說是旁觀了。
紅毯什麼的都是那些焦點電影享受的待遇,比如大導演李安的《理智與情感》,西恩潘主演的《死囚漫步》,而吳宇辰隻是個拍短片的新人導演而已。
而且《車四十四》也不會享受到什麼專門的展廳和宣傳,所有入圍的短片共用一個展廳,輪流播放。
當然,也不是沒有好處,短片的關注度更集中。比如有那麼一小部分人就是喜歡看這種0分鐘以下的短片,就隻集中到這個展廳裡麵,用長片同樣的時間能看幾倍以上的故事和創意。
此時影廳內剛剛放映完一部短片,兩個男子趁著這休息時間交談著。
“剛剛這部《被遺忘的玩具》還不錯。”
“是有感動人心的地方,不過它是部動畫片,老實講我還是更希望看到一些現實類型的。”
“這已經是今天看過最好的了。總比那部《Alkali,Ioa》好吧,那短片一看就是衝著泰迪獎去的。”
“額,最近這幾年的同姓類型電影好像越來越多了。”
柏林電影節在年專門設置了一個“泰迪獎”,專門鼓勵LGBT題材的電影,其實主要就是同姓電影。嗯,歐洲這版本比美利堅領先多了。
兩人閒聊了一會,等到電影院內再次黑下來時,看到了下一部短片的名字,《車四十四》(Bus)。
分鐘後,電影落下帷幕,但是整個影廳中依舊鴉雀無聲。
直到音樂聲消失,燈光亮起後,影廳內就猶如平靜的湖麵突然炸開了一般。
“賣糕的!”
“雞舍斯!”
“人性的黑暗與光輝啊!”
“這絕對是這屆我看到最棒的短片!”
“這他媽的是個什麼該死的故事!”
“最後那個家夥為什麼笑?難道他也是壞人嗎?他是劫匪同夥嗎?!”
“你個蠢貨,他怎麼會是壞人!”
“最後那個笑讓我頭皮發麻!”
“我要見這個導演,這他麼到底是不是真實事件?!”
不同於之前看完後大家輕鬆閒聊,這一下有人驚呼,有人大喊,還有的人直接嚷嚷著讓趕緊重放一遍或者要見導演。
這種情況自然會被工作人員注意到,並且反饋給主辦方。
不過吳宇辰倒是沒在展廳內,此時他剛帶著蔣琴琴去參加了一部從內地過來參展的電影展映,莫言小說改編的,《太陽有耳》,一個女人與山匪、丈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