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經曆讓我後來看龍族一,簡直對路明非代入感爆棚,我太能感同身受他被嬸嬸念叨的鬱悶心情了。
再到後來,我高三前夕,我父母順理成章的離婚了。
結果並不難預料,我父親跟母親常年異地,我父親又是那種“人五人六”的性格,花錢大手大腳,喝點酒就喜歡吹牛逼,偏生他講話比較風趣,用長沙方言形容,便是比較會“策”。
他在外麵有了彆的女人,據我奶奶說,應該維持過很長一段時間,甚至被好些親戚看到過。
他並未要我和弟弟,很快就辦理好離婚手續,唯一值得稱道的是,他多少存著些愧疚,把房子留給了我母親。
個中並沒有多少波瀾,也沒有什麼尋死覓活,我母親接受了這一切,然後再次回到廣州打工,把我和弟弟留給爺爺奶奶。
不過我父親也沒有從我生活中消失,他像我在網絡上認識不算很熟的朋友,偶爾出來冒個泡,彰顯下存在感。
逢年過節提些東西上門,然後裝作關係似的,問下我和弟弟的學習成績,考哪個高中,當中定然不忘順帶說兩句,他某某朋友是校長,教育局有關係之類。
這話未必是假的,因為後來我爺爺這邊的親戚,確實有通過他走門路。
但到底有多熟,關係有多硬,就不好說了。
我父親這輩子最喜歡掛在嘴邊的公示性口頭禪,便是“朋友多路子廣”、“做生意當有錢人”、“出門在外麵子不能丟”。
很可惜的是,隨著他屢屢創業失敗,他的朋友越來越少,當老板的夢想越來越遠,排麵越來越小。
從我還未上學,到我高中快要畢業,他已經從“白老板”、“白總”,變成“老白”、“那個胖子”。
我高考並未取得多好的成績,正如我平平無奇的十幾歲人生一樣。
村裡的同齡人,許多都已開始進廠打工,我爺爺奶奶、乃至很多長輩,都跟我媽說過,讓我不要再念書。
我很感激我的母親,她圓了我的大學夢,儘管我在大學未必學到什麼受用終身的本事,但不得不承認,大學讓我暫時避開麵對社會的殘酷,最大程度保全了我對人生的期待。
而且給了我一段足夠充足的時間,開始發展愛好,比如碼字寫文。
我閱讀的習慣,來自於初中班主任發起的“一周一本名著,寫一篇讀後感,八百字”活動。
由於零花錢不多,加上那時候家長對上網打遊戲談之色變,使得看書成為我喜歡的娛樂,如饑似渴的程度,就像十四歲的我,對於香港三級片的好奇與熱愛。
我如今還能念出好幾本,《小爵士》、《三個火槍手》、《基督山伯爵》、《簡愛》、《呼嘯山莊》……之所以大多是國外小說,我想大概是內容上不算晦澀易於理解,比較有閱讀性。
我高中靠著騙我弟的零花錢,辦了一張希望讀書社的借書卡,從此打開新世界。
這方麵的內容,我在白蘸糖時期寫過單章,就不贅述了。
坦白來說,我敢於嘗試寫作的信心,多半來自外行人不知天高地厚的膨脹心理。
因為我當時確實是覺得這玩意兒有手就行,甚至後來我刷知乎,刷到“我作文分高能不能寫網文”、“我高考語文多少分能不能當白金”,我一度捂臉。
作者群經常會有特定節目,憶苦思甜,回想當年撲街的日子如何艱難。
我一般都是拿美漫時期說事兒,乃至後麵的幾度沉淪。
但像活兒該所說的,入門之初屢屢被拒稿,十萬字申請三江基本沒遭遇過。
我從高中開始嘗試,沒有遇到過簽約阻礙,當時的盛大起點、後來的創世閱讀,包括其他網站,都沒被拒簽過,唯一給過我拒簽站短的,是縱橫。
它得到了我的第一次。
那時候的想法很簡單,哪個網站有自己喜歡的作者就去哪個。
我想去縱橫是因為總管、方想、神機,去創世是因為貓膩……
我對網文的初體驗停止在大學,我有了更好的娛樂方式。
電影。
我大一拿到大姑家裡淘汰下來的二手筆記本,接觸上網衝浪。
配置太低,玩不了啥遊戲,況且我這人遊戲天賦向來拉胯,所以選擇用看電影消磨時間。
電影在我大學時期占比重很大,我差不多每周兩部,偶爾產出幾篇影評,順便混了一陣子貼吧和豆瓣。
我最喜歡的導演是安東尼-明格拉,他拍出來的東西像散文,細膩含蓄,但並不乏味平淡。
最喜歡的電影是《死亡詩社》、《在雲端》,第三名目前常在《楚門的世界》、《冷山》、《聞香識女人》浮動。
這個愛好讓我正式上架入行的作品,差點從美漫換成美娛。
我為此很認真做過一本大綱,幻想中的後宮角色是蘇菲瑪索、伊莎貝爾阿佳妮、莫妮卡貝魯奇、妮可基德曼……很長一串,哈哈。
我蠻認同,好萊塢部分老演員抨擊流媒體的一些言論,進而理解保守派對於技術革新的擔憂,雖然他們更多是因為蛋糕分配的現實利益。
但過度的視效技術,的確會讓電影內容變得單薄,就像我每次說理解不了《阿凡達》,很多人都會跟我科普,這部電影掀起技術革命,多麼牛逼,可我還是覺得不妨礙它故事老套又掉牙。(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