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有這麼一層意思。食堂師傅分餐時,最後總是要留一點的。我們就跟著沾點光了。好在這些錢,都是我出的,他們也不會計較。我每個月貼出去的夥食費外加水電,人工,差不多有五六萬。工人們吃得好,自然是賣力氣乾。我也不吃虧。
王東來說起他的生意經,頭頭是道。
老馮,給我們炒兩菜,少而精,再弄個素湯。那個紅燒肉,也給我們來幾塊。
好咧
老馮是廠裡的廚師,高聲應道,領命而去。
今天中午就將就些,晚上我請你去市裡去吃點好的。
不用不用。其實,我還就喜歡吃你們食堂。味道不錯,氣氛也好。我剛才到紗廠去轉了一下,感覺兩個廠雖然是靠在一起,但是,工人的精神麵貌,大不一樣。
那肯定是不一樣。現在他們紗廠,還在上班的,每個月到手,能有多少,800塊頂天了。你知道,我們廠,工人的平均工資多少?到手的1200以上。有的熟練工,大師傅,一個月能拿2000。
這麼多?
林世文想想自己,每個月,也就千把塊工資。但是,人與人是不同的。他的待遇和地位,並非是那些工人所能比的。
職工的積極性上來了,什麼事都好辦了。我昨天跟他們講了,大年二十八放假。年終獎每人1000塊。正月初七前,準時到班到崗的,每人再發600塊紅包。
林世文忽然想到了一個問題。
紗廠的情況,你怎麼這麼清楚?
哦,我有個同學在那。做車間主任,現在紗廠還在開著工的,就是他們車間。
叫什麼?
洪虹。
女同學?
那還能有假?我們當年都是一起送到京城商學院培訓過的。
你能不能打電話,讓她過來和我們一起吃飯?
行啊。
王東來掏出手機,打了一個傳呼。顯然,他的這位同學還沒配上手機。
要是將來,紗廠的工人並過來了,你也能保證他們的收入達到現在這個標準嗎?
差不多吧。同工同酬嘛。隻要是過來了,就都是我的工人,一樣的。
說話的功夫,王東來的女同學洪虹電話也回過來了。王東來說明了情況,洪虹表示,馬上就到。
此時,老馮把菜端了上來。一盤現炒的大白菜百頁炒肉絲,一盤木耳炒山藥,一碟紅燒肉,外加一盆蘿卜排骨湯。王東來讓老馮再加一份西紅柿炒蛋。想必是那洪虹喜歡的。
西紅柿炒蛋端上來,洪虹也到了。他們本身就隔壁隔,洪虹剛好準備下班回家,收到了傳呼,回過電話,踩著自行車就過來了。
林世文看那洪虹,雖說已有四十多歲,但徐娘半老,風韻猶存。舉止投足間,透著一股乾練。
紗廠現在雖然舉步維艱,一方麵是國際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國家也在去產能,淘汰落後的,但是,全世界六七十億人口,總要穿衣服的啊。美國和歐洲,雖然對我們進行限製,但是,他們再怎麼爭,還是爭不過我們。因為他們的生產成本太高。我們的工人,一年的工資,不到一萬人民幣。他們的工人,一年的收入,要三四萬美元,相差二三十倍,他們拿什麼和我們競爭?所以,我們隻要挺過這一陣子,還是有機會的。
洪虹顯然對紗廠的內外部環境做過研究,說起來,頭頭是道。
國家壓錠,也是對的。我們國家生產的太多了,同行競爭激烈,相互壓價。搞得利潤很薄。有時為了爭取資金回籠,甚至在虧本出貨。到了國際市場上,還給了人家傾銷的口實。反過來打壓我們、限製我們,裡外不是人。
林世文看她一點也沒有氣餒的樣子,不禁有些臆動。
洪主任,假如紗廠交給你來經營,你有信心搞好嗎?
林秘書,我可沒那個本事。除非----
除非什麼?
除非像王總這樣,改製。不過,紗廠這麼大,我也沒有那個實力。
林世文心中有數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