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件翡翠玉墜正擺放在楊起隆家的桌子上,師徒四人,輪流把玩了半天,也沒看出個頭緒。
吳有清離開後,周進就馬不停蹄地趕往金寧,把這件物事,送給師父和兩們王曉麗兄參詳。憑直覺,他認為,這件東西不簡單。
與其說它是個玉墜,其實是個貔貅把件,比正常的規格要稍微大一些。
“雖說這件東西現在很值錢,市價肯定在百萬以上。但是,陳敬德犯不著要為一件上百萬元的東西,對著吳有清死纏爛打啊。”
大師兄楊傳林分析說。
“陳家當年是大家族,這東西說不定就是傳家寶呢。用來傳家的東西,賦有特彆的意義,不是用經濟價值的多少來衡量的啊。”
師父說。
周進連連點頭,又問。
“貔貅是龍生的九個兒子之一,特點是隻進不出,意思是守財。他的肚子裡可不可能藏著東西呢?”
“你看它,雖然有肚子,但是,看上去是實心的,從哪進去呢?再說,我看了幾大圈,也沒看到哪個地方有縫隙啊,這麼貴重的東西,總不能把它砸了吧?”
孟平超放下手中的放大鏡,有些歇氣地說。
運江的玉雕技藝天下聞名,自古就有和田玉,運江工之說。從古至今,運江的玉雕大師,一代又一代層出不窮。運江的玉雕作品,都被朝廷當做國寶收藏。現今的故宮博物院裡收藏的幾件國寶玉器,比如,玉大白菜,大禹治水圖等,都是出於運江玉雕大師的手筆。
陳念祖祖上,是運江的大家族,找到玉雕大師,做幾個物件,肯定不奇怪。
周進忽然想起,當年在電視台做記者時,曾經采訪過一位玉雕工藝美術大師,名字好像叫高永駿。他退休後就隨著兒子,在金寧定居。
有名字就好辦,公安廳長在這兒呢。查個人,簡單得多了。
孟平超一個電話打出去,不到一刻鐘,電話就回過來了,說是查到了,住在鼓樓附近,正好在家呢。
於是師徒四人一輛車,帶著翡翠玉墜直奔高永駿家。
高大師現年已經年近八十,戴著高倍的老花鏡。對於周進當年是否采訪過他,已經記不清了。但是,當周進把那件玉貔貅拿出來時,老人家立時兩眼放光。
“謝謝你們啊,讓我在有生之年,還能見識到前輩高人即將失傳的玉雕技藝。”
周進正感到疑惑,因為在他這個外行看來,這件貔貅,雖說精美,但是,現今的玉雕師未必就做不出來。
高老爺子卻也不說話,先把玩了一會,感歎了良久。然後點上一支蠟燭。把貔貅放在火上,細心地烤了烤。
周進就看到,貔貅嘴裡似乎是在流油,其實,那不是油,而是蠟。等蠟完全融化開後,就露出了一個細微的針孔。
高老爺子讓家人拿來一根細針,小心地插進去,輕輕一撥。
奇跡發生了!
原來真的是內有乾坤!
隻見貔貅從側麵分為了兩半,偌大的肚子裡,藏著一個卷著的紙張。
一旁的師父楊起隆頓時就激動起來。那紙張,他太熟悉了。
輕輕打開,赫然就是那半張地圖。
在外流浪了半個多世紀,終於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
祖宗顯靈了!
八十多歲的楊起隆,竟然老淚縱橫。
卻說那高永駿,讓家人拿來相機,把那分開的貔貅物件,連拍了好幾張,他要把裡麵的機關研究透,不讓前輩祖先的玉雕技藝就此失傳。
然後,才把翡翠玉件細心地複原,重新用蠟封上,完好如初,似乎從沒被打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