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紅川今晚已是第二次說到項目了,看來,他也是想回到江壩去大展身手了。
說到項目,周進手上還真有一個,那就是前幾天,到運江來散心的膠省保險設備公司的竇厚發。因為失去了靠山,經營環境惡化,他想離開家鄉,到運江來投資辦廠。
但那幾天,周進一直陪著老卡洛斯,忙活捐建醫院的事,所以,對於他的提議,也就沒怎麼上心。
再者,也對他存有疑慮,因為對他這個人不是太了解,沒有深交,除了禮尚往來,吃了兩次飯之外,再無另外的瓜葛。
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起吃吃喝喝玩玩可以,一起做事,真得好好考慮。況且,現在自己手上產業眾多,也確實忙不過來。
現在,戴紅川馬上到江壩去上任,如果把竇厚發介紹給他,應該可以找到機會。
“戴書記,要說到項目,我手上倒還真有一個,不過,不是外企,而是民營企業,就是不知道,民企落戶,是不是也能享受到和外企一樣的優惠待遇?”
“怎麼?你什麼朋友?做什麼項目的?”
戴紅川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了這一句。
這不是他挑肥揀瘦,而是大環境使然。那個時候,民營企業,是很難享受到外企投資那種超國民待遇的。
現在想來,真是可笑。那時,各個地方政府,削尖了腦袋,給予各種優惠,爭取外來投資。但是,這個外來投資,基本上是專指外國投資,是用外幣計算的。年終總結時,總有這麼一句話,叫吸引外資多少多少美元。
這才是妥妥的政績!
而對於民營企業的投資,反而不是那麼的熱心,除非是象京海置業,這種龍頭企業,一投好幾個億。
本世紀初,民營企業才剛剛起步,無論是投資額度,還是生產技術指標,都相對比較弱小。
所以,像竇厚發這樣的企業,如果落戶到運江開發區,就顯得無足輕重,可有可無。就連江壩這樣的縣級市,戴紅川還要多問一句。
相反,如果周進說是外企,那戴紅川肯定又是另一種態度。
那時候,華國大多民營企業,一沒資金,二沒技術,三沒政策扶持,要想快速發展,真的很難啊。
大家如今回過頭來想一想,是不是這個理?現在好多知名的生產型民營企業,基本上都是從鄉鎮上,開始起家的。等發展到一定規模,完成了資本和技術的原始積累,引起上級重視了,後來,才有了各項優惠扶持政策,在擴大企業生產規模時,逐步進城落戶到開發區的。
原因是什麼?
還不是那時候,這些當時小型民營企業不被重視,隻能在鄉鎮圖生存。
有人說,華國的民企發展,走的也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此言甚有道理啊。
“我這位朋友,是北方隔壁膠省的,主要是生產各種保險設備,諸如保險櫃啊,智能門鎖啊之類的,手上有兩項國家專利。現在房地產行業,不是在升溫嘛,他想在我們運江,開辦一個防盜門生產的工廠,總投資一兩千萬吧。”
周進說道。
“行,下下周的後半周,你讓他來一趟,我們麵談。放心,該有的優惠政策,我們還是要想辦法給啊。”
戴紅川說道。
晚宴上,因為兩位主角得償所願,所以氣氛比較輕鬆熱烈。四個人開了兩瓶白酒,除林世文喝了不到二兩意思一下之外,其餘三個人基本平分。
還要再開酒時,戴紅川和居遠方就不斷接到電話,基本上都是恭喜祝賀高升的。
真不明白,常委會才開不過三四個小時,在沒有外宣的情況下,消息怎麼就傳得這麼的快?到底是通過什麼途徑傳出去的?確實讓人頗費一番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