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一次小小的致敬(5200)_舊日音樂家_免费小说阅读网 
免费小说阅读网 > 玄幻魔法 > 舊日音樂家 > 第一百五十一章 一次小小的致敬(5200)

第一百五十一章 一次小小的致敬(5200)(1 / 2)

divid="tet_c"普羅科菲耶夫這部被前世被評價為“吃力且討好的鋼協”,所展現出的每一個難度、每一處技巧,都將以瞠目結舌的音響效果回報鋼琴家和聽眾。

終章尾奏,密不透風的雙手八度如驚濤駭浪呼嘯而來,“李”所爆發出的驚人力量快要震斷琴弦,色彩濃豔刺激的音響效果,在整個交響大廳的空間內劇烈震蕩。

長時間處於缺氧狀態的聽眾,此時長出一口氣,額頭的青筋和小腿肚子的肌肉仍在不住顫抖,手心背心的汗漬開始傳來涼意。

這無疑是場“大尺度”的演出。

但範寧所放出的時機,所製造的鋪墊,讓一切條件都已成熟。

思想開放的進步人士在享受感官的衝擊,而少部分平日熱衷於雞蛋裡挑骨頭的作曲家或評論家,也難以質疑範寧的創作水平。

說他因為不會走“正道”,所以選擇博人眼球、離經叛道的方式?

開玩笑!去聽聽前麵他寫的中古複調音樂、本格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

就連最保守的那些樂評人,此時都不禁覺得:這種曲目安排肯定有他的道理,這首鋼協肯定是有什麼我沒聽懂的地方?

而且三首鋼協,範寧的選擇思路和遞進順序是——

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普羅科菲耶夫。

它們的語彙逐漸激烈,但音樂的內核、素材的選取、展現出的精神,仍然具有一脈相承的斯拉夫民族性!

本格主義的遺風擁護者、學院派的浪漫主義者、現實主義和民族主義者、自然主義和印象主義者,無論是追求感官與光影的刺激,還是期待理性與均衡的教導.

每個人都能在這十場演出的作品裡找到讓自己滿足的地方!

在聽眾們這樣或震撼、或期待、或各有所思的預熱狀態下,最後一首被這位偉大作曲家稱為“聲援印象主義”的管弦樂組曲《大海》,終於如期到來了。

範寧再度信步登上指揮台。

交響樂團背後的舞台牆體上,一寬幅布麵油畫在繩索的牽扯中,開始緩緩上升。

印象主義畫家克勞維德《海景·漸變》。

在大廳咳嗽聲逐漸歸於消失的十多秒裡,聽眾低頭看向了曲目單,上麵寫有範寧對《大海》組曲第一首的標題指示:

《在海上,從黎明到中午》

於是他們先將注意力投向了橫幅油畫的最左邊,那裡的海洋黑藍而深沉,天空是從灰到紫再到青色的漸變,夜幕有即將被緩緩揭開之象,極少而引人奪目的光輝在海平麵跳躍

樂曲起始,範寧向弦樂組給出力度微弱但拍點明確的指示。

“嗡——”

弦樂由低到高、由弱到強,與定音鼓敲出的海波滾動聲交彙,形成微弱的序奏音響。

“叮咚~”“叮咚~”“叮咚~”

兩架豎琴以清脆而恬淡的伴奏漸漸與之相融。

弦樂組奏出不安的震音,木管組出現朦朧而不諧的和弦,於是海空分界線的模糊質感被勾勒,黎明前的海水開始輕輕地拍打岸邊。

夜幕緩慢地揭開,光亮映照在海麵上。

曙光劃破黑暗,霧靄漸漸褪去,天空由紫色變為青色,逐漸地染上了光輝的前色。

“一望無際、深沉浩渺、鹹風清冷…是海,我看到大海了!”

“我確信我不在交響大廳!”

幾十秒的時間,已有相當部分靈感較高聽眾,從“聽演出”一事上抽離出來了!

雙簧管和英國管交替奏出極其微弱的主體旋律,象征大海開始蘇醒。

同時小提琴以增二度音程下行對位,隱喻海麵上的薄霧被金色的陽光徹底驅趕開來。

大海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閃光,這是它仍是祥和的,但蘊藏著無限的變化和深沉的能量。

木管組以委婉動聽的音調再次變奏主題時,弦樂組伴奏輕柔而空靈,好似伴隨歌聲送去習習涼風,使人心曠神怡。

越來越多的人,被極強的身臨其境感所占據心神。

“什麼情況,這是什麼聲部劃分方式?不對,不對,我竟然有點聽不出來了,太複雜了,這到底是什麼結構?不看譜麵真的分不出來…”

“為什麼兩個不同節奏的聲部可以同時演奏?節奏還可以和音符一樣對位的嗎?他這是怎麼寫出來的?”

樂迷們沉浸在音樂中不能自拔,而內行看門道,那些“發現不對勁”的專業人士,尤其是作曲家和指揮家們,逐漸瞠目結舌了起來。

舞台上的16把大提琴,竟然在以四個不同的聲部分奏!而且首席位置上的羅伊小姐,將範寧的指令傳遞地非常到位!

這算複調?這應該算複調吧?但哪有這麼“微”的複調?一個聲部還能再拆成四個?出來的音響色彩簡直是史無前例的奇特,就像包裹著神秘物質的纏綿薄紗!

這他媽是什麼玩法?

“可能,可能這就是複調大神的新思維吧…”主編唐·耶圖斯感覺自己的認知正在三番五次地被重新構建。

而更讓幾位著名作曲家驚掉下巴的,是在範寧的指揮棒下,有一處木管與銅管組以6/4拍演奏,而打擊樂與弦樂組以4/4拍演奏!

兩種拍子,同時合奏!

小節完全對應!!

如果還不算絕奇,後麵他們又聽到,在某處6/8拍的進行中,竟然突然插入了一小節的9/8拍,然後又回到原樣,完全打破了樂曲穩定的節拍律動。

再一處,先是1/8節拍進行,突然圓號與長笛演奏的主題變換為4/4拍,樂隊全體又馬上變為6/8拍,最後銅管、打擊樂與中音雙簧管4/4拍再回去,可是弦樂又成了1/8拍…

聽眾隻覺得大海的律動聽起來好奇妙,可這些音樂專業人士,此刻滿臉都寫著“發生了什麼?”。

這他媽的又是些什麼玩法?

就連那兩三位來觀演的大師都張大了嘴巴。

“大海好像是這樣無常的,但凡是真實的大海,就不可能和古典油畫中一樣規整地律動…可是,這節奏到底怎麼回事?它的譜麵到底長什麼樣?到底是我聽錯了還是?…這該怎麼指揮樂隊去演啊?”

“歸根到底是我見識少了?”

皇家音院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阿多尼斯,此刻正在懷疑人生,他認為自己有可能是個土鱉,儘管這聽起來似無稽之談…

實際上在前世就對《大海》作過分析的範寧知道,前者那種複節奏的對位,在現代指揮法中是借助“赫米奧拉原理”實現的。

它的萌芽形態在巴赫時期的舞曲作品中就有過探索,隻要找到拍點提示的公約數,配合特彆的科學手法,加上一支足夠專業的樂隊就可以實現。

而後者節奏轉換的指揮法,也是通過時值與比例關係的過渡提示實現的,可以看成轉調手法中的共同和弦,不然光靠靈感去協調演示,恐怕有點費勁。

範寧心中十分了然,印象主義的音樂語言與結構更加模糊與抽象,節奏聽感的遊移性較強,但演繹時並不能因此而顯得曖昧模糊。

因為這種效果全是音樂家故意精心設計出來的!一個拍點不對就會完蛋。

正所謂“聽眾可以因律動恍惚,你不可以”。

他在上德彪西作品的鋼琴課時,教授就極其嚴肅地強調過,“德彪西的節奏思路比古典主義還要嚴格,你把他譜麵上指示的節奏全部精確做出,印象主義的律動就出來了。”那首自己曾認為彈得“飄逸出塵”的《月光》,被老教授批得一無是處,全部推倒重來。

尤其現在自己是指揮,動作遊移是對樂手不負責任的行為,更應該目的明確、語意清晰。

當然,時間緊迫,他承認確實有點速成了,還是歸功於用啟明教堂給骨乾成員們開小灶的結果。

晶瑩剔透的豎琴伴奏之下,雙簧管和弦樂混合奏出第二主題,海水溫順的麵容中時不時露出猙獰的預示。

展開段出現了一段非常平靜的旋律,中音雙簧管(英國管)的吹奏展現出憂傷彷徨的情調。



最新小说: 手握百科全書,我在荒年種田暴富 惡毒長公主一勾手,群臣跪求上位 嬌軟雌性美又颯,獸世雄性頂不住 月色著迷 係統簽到開局無敵修為 五個京圈大佬淪陷後,我跑路了 臥底警校的我職場危機 低等雌性爆紅全星際 饑荒年,開局率領百名犯婦當反王 說好高武世界,結果你一指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