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山講得乾巴巴,但那麼乾巴巴的內容也吸引外人來聽。
其中一個商販讚賞地說:“小兄弟,不錯,知道的挺多。莫非你經常走這條路?”
商販看孫山又矮又瘦,怎麼看都不像成年人,一點也不相信他經常出行。
不過剛才聽到了好些從未聽過的知識,商販好奇不已。
孫山拱了拱手,笑著說:“大叔,見笑了。我隻不過在書中看過,真實怎樣,還真不知道。”
其實孫山很想稱呼大叔一聲靚仔,隻不過這麼說,會顯得輕佻。
不過大叔能聽懂廣南話,孫山很驚訝。
商販哦了一聲,不知道他信還是不信,孫山對此也沒關係。
信不信都可以聽聽,等自己走過一次,那麼就知道真的還是假了。
孫山又跟桂哥兒和孫定南講從宜章到郴州這一段路的情況,把知道的講出來,也讓兩個人做好心理準備。
講著講著,就見剛才搭訕的大叔正在跟人對賬,不知道怎麼還吵起來。
孫山三人相視一眼,決定當做沒看到。他們吵他們的,孫山三人聊三人的。
萍水相逢,大家當不認識。
可大叔的聲音很大,把孫山的聲音覆蓋住,最後孫山三人乾脆不講話,聽大叔跟另兩個大叔吵架。
聽著聽著,大叔講的是客家話。
黃陽縣就是講白話,講客家話的混居,孫山三人能聽能講客家話。
三個大叔原來講的是算賬的事。
三人算來算去,總算不對數。
原來大叔向路人甲大叔借了50兩,又向路人乙大叔借了50兩,進了貨用了70兩。
後來還了路人甲大叔10兩,路人乙大叔10兩,自己剩下10兩留著做路費。
打算等回去後,再還錢,所以現在要寫欠條。
大叔算了一下,他還欠路人甲大叔40兩,路人乙大叔40兩。
可算來算去,路人甲大叔的40兩+路人乙大叔的40兩+自己路費的10兩=90兩,怎麼也不對數。
他明明借了路人甲大叔50兩,路人乙大叔50兩,應該共100兩才對。
可為什麼算來算去,就借了90兩。
三個大叔百思不得其解,算了一遍又一遍。
路人甲大叔和路人乙大叔不管那麼多,他隻要大叔還他40兩就行。
但大叔算不明白,他覺得自己無端端丟了10兩。
10兩可不是少數目,他也想搞清楚在哪裡丟了。
路人甲大叔和路人乙懷疑大叔進貨算錯,於是幫大叔再算進貨,的確花70兩,這個沒算錯。
後來各還了路人甲和路人乙10兩。自己留下10兩。
路人甲大叔算了一下,各還了10兩,還欠80兩。
但80兩+還的20兩+加大叔手中剩下的10=110兩。
三人看著這個賬,都傻眼了。
怎麼越算越多。
大叔明明借了路人甲大叔和路人乙大叔100兩,最後一算竟然借了110兩?
三人麵麵相覷,一腦漿糊,不是少了10兩,就是多了10兩。
雖然他們三個是老鄉,也是發小,但親兄弟都要明算賬,何況他們隻是族兄弟。
孫山聽了老半天,終於聽明白他們的賬是什麼了,看著急著像熱鍋上螞蟻的三個大叔,笑了笑。
孫定南聽明白大叔們討論什麼,但他跟大叔們一樣,不是算多10兩,就算少10兩。
桂哥兒比孫定南更差,連題目都聽不懂,更不要說算出來了。
孫定南低聲問:“山子,大叔的賬怎麼算。那10兩是多了還是少了?”
正如大叔所想的那樣,10兩數目不算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