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根本不存在多10兩或者少10兩去的問題,而是大叔混淆兩個不同的事實,製造了少了10兩,或者多10兩的假象。
陷入邏輯陷阱,俗話就是把太多的乾擾條件加進去,隻要甩開他們,耳目就會變得清明多。
三個大叔又讓孫山幫他們算進貨的賬,看看有沒有弄錯。
孫山本著“反正閒著也是閒著”的心態,吩咐桂哥兒到房間拿炭筆和紙張出來。
大叔問孫山需不需要算盤,孫山搖了搖頭。
表示自己打算盤不算熟練,還沒有筆算那麼快。
孫山說的是事實,他學過算盤,也打過算盤,但用起來沒有把數字化成阿拉伯數字這麼算來得快。
或者上輩子的思維已經固定,老化,根深蒂固,心算比打算盤還快。
孫山也看過鄭大郎用算盤算賬,還彆說,速度挺快的,隻不過比他筆算還是慢了些。
孫山拿著大叔的進貨單,他寫的含糊的地方就問清楚是什麼,不到一會兒,已經幫他把賬單的總價算出來來了。
大叔看到孫山在紙上寫的阿拉伯數字,不懂地問:“小兄弟,你寫的是什麼?”
歪歪扭扭,奇奇怪怪,大叔走南闖北,閱曆豐富,但還是沒見過。
孫山笑著說:“這是我的算法,你們看不懂,隻有我看懂。”
至於解釋,孫山不打算解釋,反正一切解釋權歸他所有。
路人甲大叔和路人乙大叔也找孫山來算賬。
看到他隨便寫幾下,然後就得出答案,大叔們驚訝不已,好想問問孫山是怎麼做到的。
不過彆人都說是他的算法了,再問就不對了。
獨門秘訣,誰家沒有呢?
孫山也很快地算出來,發現路人乙大叔有個地方算錯,多給了1兩。
路人乙大叔大驚,連忙問是不是真的多給了1兩。
孫山非常確定地跟他核對信息,如果他給的信息沒錯,那麼他真的多給了1兩。
路人乙大叔連忙說了一聲謝,帶著路人甲大叔和大叔一起找進貨商算賬,彆把1兩不當錢,1兩可以買100斤豬肉吃呢。
孫山看到三個大叔離去的背影,剛才吵得要生要死,遇到事還是一起上。
“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看來還是血緣靠的住。
三個大叔走了,又來了三個大爺,也讓孫山幫忙算一下。
其實他們已經算好了,隻不過看孫山那麼快就有結果,找他算一下,不僅沒有耽誤時間,還能進行二次核對。
特彆看到路人乙大叔算錯賬,大爺們都懷疑自己算錯賬呢。
孫山無所事事,所以打算樂於助人,當打發時間。
不知道是不是羊群效應,看到小院子有人免費幫忙算賬,一個一個不確定的商販子都跑過來,讓孫山幫忙算一下。
孫山不由莞爾,最後還是一一幫忙。
途中有人問:“小兄弟,想不到你年紀小小,算賬就那麼厲害,嘿嘿,將來肯定是個好賬房。”
孫山打趣道:“大爺,我年紀不小了,你彆看我長得矮小,其實我已經16歲了。”
這麼一說,立即遭受到大爺的鄙視。
十五六歲的毛頭小子,最討厭彆人說他們小,其實毛都沒長齊,小得很。
又有人問:“小兄弟,你阿爹是不是賬房先生啊,所以你的賬才算的那麼快狠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