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考試,第一天就把四書題做完,並且也構思出一道五經題,孫山對於自己這樣的速度,非常滿意。
今晚做完一道五經題,那麼剩下的三道五經題明天做完,後天就查漏補缺。
吃過晚飯後,考生陸陸續續來放毒,這次更狠,擺明上大號。
孫山愣愣瞌瞌地躺板板,決定先入睡,等那些人上完茅房後,才開始做題。
也不知道等了多久,隔壁的潮州佬竟然開始打呼嚕了。
孫山無力望天,隔壁的潮州佬看樣子最多比他大五六歲,怎麼年紀輕輕睡覺就打呼嚕呢?
還有這種環境下也能睡得著,還睡得那麼香,孫山也服氣了。
爬了起來,點燃蠟燭,洗了把臉,在塗了一抹清涼油在鼻腔,孫山把木板搭了起來,繼續做題。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
這是一道《周易》題。
出自《周易_係辭下》。
大致意思是“在中午開設市場,召集各地的民眾,聚集了各地的貨物。交易之後,各自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就離開了。”
講述了商業剛起步時候的情景,沒有貨幣,隻有物品交換。
孫山想了想,這一道表麵看起來是講最原始的交易方式,實際突出最後的那一句------“各得其所”。
如何做到“各得其所”?
《素書*原始》中: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所謂德,就是人的所得,就是讓世間萬物各得其所,得到它所希望得到的。
注日:有求之謂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於規矩者,得方圓而已矣;求於權衡者,得輕重而已矣。
可見所謂的“德”,就是“得”。
就是使廣大民眾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儘其材,使世間的萬事萬物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滿足自己的願望,而絕對不是據為己有的意思。
孫山想得滿頭大汗。
從《易經》的一段話,抓住題目所要表達的中心----“各得其所”。
再給“各得其所”注釋引出的參考書《素書》。
最後從“各得其所”中再次抓住重點“得”-----引出“德”亦做“得”,最後才能得到最想要表達的意思。
題目出自《易經》表麵講貿易,其實講“德”,跟原來商貿活動一點關係都沒有。
孫山情不自禁地想,試題不僅考對《四書五經》的熟練程度,更要考平時擴展的閱讀範圍。
鄉試跟前世高考根本不是一個範疇,不是一個難度。
鄉試的表麵範圍很窄,實際很寬,或者可以說沒有範圍。
高考還能有個參考範圍讓你參考。
孫山想出了題目的中心思想後,便開始做題。
夜靜人深時,總算把這道《周易》題做完。
孫山再次摸了摸額頭的汗水加油,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趕緊收拾好東西,毫無形象地躺板板,忍著惡臭,呼呼大睡。(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