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罷二人一並前去。
所謂擲玉山,正是三清山,隻是在這裡,三清山更為巍峨,更為險峻,奇石繚繞,流雲如瀑。
遠遠便能見到各天兵天將,藏於雲頭,有地祇神靈,坐於靈穴。靈機漫漫,古樹森森。
許甲的望炁之術一眼就看出,這裡比陽世的三清山,靈機勝過十倍,百倍。
“擲玉山乃是東南祭酒設壇之所,內設一洞天,一福地,洞天是為玉華洞,周回一百八十裡,是修真之所,直通上界元炁。”
“福地是為玉泉福地,周回四十二裡,接連地脈,得地寶物華之美。”
“那些神靈是?”
“那些都是已經得封的我教正神,神道反哺天地,他們在山中靈穴修行,神與道同,道與天地同,天地與萬物齊,如人之修真,此是天地修真之法,這些神靈,都是天地穴竅之神。”
許甲頓時領悟,這和自己將人體當成天地來修不同,他們是將天地當成人體來修。
盱眙子搖頭晃腦:“三皇象之,如天也,五帝法之,象地,好德養物。”
“我們太平教地庭封神,便是以三皇五帝法天地,三皇者,天皇也,地皇也,泰皇也,五帝者,五行之主炁,南方火炁帝,東方青炁帝,北方玄炁帝,西方白炁帝,中央黃炁帝。”
“三界五方法度定下,則天地長養,好德潤澤,百年之內,必可人人皆可有大成就。”
盱眙子神色亢奮甚至於癲狂,兩眼放光的看著許甲:“道友若是加入我們,將來必有尊位。”
許甲聽他畫餅,心中逆返,暗暗道:“以個人之力,供養天地,力倍而功半。”
況且這個世界上,無私者畢竟少,自私者才是多數。
成為神靈,端坐靈穴修行,反哺天地,不可能無中生有,這些神靈必然有所犧牲,比如敖錦,辛苦在信江經營數百年,結果連黿將軍都打不過。
神道作為生產者,是必然鬥不過采天地之靈氣,截日月之玄機,那些逆天改命的修仙之人的。
那些幾千年培養出來的靈根,仙草,也不過是這些修行人一口的事情。
這和鄰居種田不造槍,我造槍來不種田有什麼區彆?
許甲已經大概知悉黃天教為何失敗了。
心道:“我之修行,身內天地,斂藏玄機,雖開辟內景福地,但不泄露氣機,和這黃天教神仙之法,算是一道兩麵。”
他們是無私奉獻,許甲這種格局就小了許多,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選擇性兼濟他人。
盱眙子落下雲頭,到了黃天教壇處,隻見一個八字羊須胡老道,盤坐於蒲團之上,一呼一吸,與山川同頻,於是山川也一呼一吸,靈機順暢,導引洞天福地,好似人體經絡流注行炁。
壇下又有一些蒲團,上麵也坐著像是盱眙子這樣的道人,他們一呼一吸,也與天地相合,隻是範圍小些,五行分屬不同。
許甲見那老道,已經認出來了,當初那生米碗呈現鎮壓蜈蚣龍幻境的時候,便是此人手持黑碗,將蜈蚣龍打落,化成了山體,蜈蚣嶺。
這人正是黃仙廟妖仙祖宗,黃木椿,神仙境界,黃天教大祭酒。正宗的黃鼠狼修煉得道。
不過這種人,已經修煉得道,怎麼還在法界道國有所投射?
那黃木椿忽的睜開眼,看往許甲,露出笑容,莫名有幾分猥瑣。
“道友不是我方道國之中人士吧!”
目中放有金光,似乎要看穿許甲來曆,隨後掐算一二,不禁露出驚疑。最終長舒一口氣。
許甲被他認出不是道國人士也不驚訝,畢竟嚴格意義來說,兩邊的時空都不屬於同一支線,而且一虛一實。
自己若非三皇萬民傘護持,加上餘姚生這支兵馬和黃天教派的淵緣聯係,也不敢胡亂神遊法界,尋到黃天道國。
盱眙子拱手道:“回紫陽大祭酒,那兵主凶神作亂,弟子無能,不能將其擒拿降伏,在這位海外舊金山通天觀修行的劍仙許及第真人的幫助下,將那凶神斬殺了結。”
“此事不怪你,那兵主凶神,五行屬金,四季乃秋,主刑逆致亂之兵,那五帝餘炁,總想繼續五帝輪轉,不欲地庭設立,永鎮山河,人人如龍,天地晉升……可能可歎也。”
隨後看向許甲:“這位道友,如今外界,是何春秋?”
這問題,問得就好像桃花源記裡麵的村民,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許甲便挑了一些說,講到大恒建朝。
諸道人點點頭:“我地庭便以恒字為根基,長昌久寧也。”
但又講到大恒朝分封天下城隍後,黃天教隨後遭到圍剿,被打為邪教之後。
這些道人便都麵露思索之色。
黃木椿也就是紫陽大祭酒道:“想必是我等功成,各個飛升,其類便行了謀篡之事,終究還是有人不希望,人人都可修行,若是人人修行,誰人來做牛馬?”
黃木椿道:“佛法雲,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某些人,自己成就真龍,便要打壓其他所有人,不令其許為真龍,人之根性如此,倒也正常。”
隨後道:“道友可是得到了貧道設教鎮壇之寶?”
許甲疑問:“天帝遺玉?”
“不錯,那玉是黃天聖尊所賜張蛟大賢良師,大賢良師又賜於我,昆侖玉乃是大羅天根基,散落諸天,便可錨定諸天,修行之人,無不可借此飛升上界。”
“此外此玉也是神道重寶,可以以此構建洞天福地,協助天地晉升,如今得之道友之手,想來貧道所設洞天,已經覆滅,是了,畢竟是香火之道,速成之法,而非先天神聖之法……失去信仰根基,洞天自然凋零,加上諸神靈被打壓……”
許甲露出感興趣的神色:“可五嶽府說你們是慣會造反的。”
“五嶽府是五帝所轄,他們對聖尊是有所不滿,大羅天界之上未必敢言,可劃治下界,還是想要積蓄力量,畢竟聖尊於天帝在位之時便言,隻治世一萬二千五百年,退位之後,誰人上位,未曾可知也。”(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