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綎十五歲從軍,身經百戰,乃大明萬曆朝的武狀元。其有勇有謀,為進剿建州四路兵馬總兵之首,所曆之戰皆為平定邊疆和抵禦外侮之戰。
他現年六十歲出頭,身高近六尺,體格健碩,劍眉虎眼,鼻直口方,一抹尺餘長的花白胡須飄灑在胸前。一頂虎頭鐵盔和一身亮銀獅頭三文甲,儘顯老將軍一生戎馬、統禦三軍的威武本色。
楊林深知劉綎生平,固然對其是極為崇拜。急忙將身上建奴驛兵的衣裝扔掉,急走兩步上前跪拜道:“標下杜總兵後軍騎兵子營乙哨哨官楊林,拜見總兵大人!我有薩爾滸緊急軍情稟報總兵大人知曉!”
劉綎端坐於馬上,手捋須髯仔細打量了楊林一番,便道:“你且講來!”
“是!”楊林便將薩爾滸戰事,以及自己又是如何來到這裡報信的經過詳細講述了一遍。
劉綎聽完楊林的稟報雙眉緊蹙,片刻後沉吟道:“杜鬆與馬林雙雙戰敗,那麼四路合圍之勢已破。以李如柏之能定會謹小慎微行動遲緩。而奴酋又與其家有香火之情,難免不會放他一馬。那麼我東路軍現在便成孤軍,處境不妙啊。”
劉昭孫忙道:“父親,我東路軍本就兵馬不足裝備不精,現在處境危急不如就此撤兵。即便朝廷日後追究下來,我們也有原由可以陳情,還請父親三思!”
“我們不能僅憑這一人之言便決定撤兵。此事非同小可,現暫時勿要定奪!”
劉綎未置可否,問楊林道:“你可確定前方家哈嶺南穀處,有建奴三千人馬在埋伏”
楊林暗想我不僅知道有埋伏,而且還知道此後很多事情。他朗聲應道:“標下來時曾審問過俘虜,那建奴領軍之將是奴酋努爾哈赤之侄阿敏,乃鑲藍旗旗主;另一將叫扈爾漢,是奴酋的侍衛親兵之長,兩人麾下共有三千人馬。陰謀在我軍通過瓦爾喀什曠野後,即封住穀口斷我後路。待我軍與建奴大隊交戰正酣,其便從後掩殺!”
劉綎聽罷一聲冷笑:“哼哼,建奴真是好算計!現今其大隊人馬未到,老夫便拿這三千奴兵祭刀!”
劉昭孫在旁道:“父親,為探這三千奴兵虛實,我與楊哨官一同去前方打探。待確實如楊哨官所言,我軍再做安排也不遲。”
劉昭孫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借此核實楊林身份和所言真假;二是若真有敵軍埋伏正好可以查探一番。
楊林是聰明人,他那會不知道劉昭孫的話是什麼意思,他不動聲色的靜等劉綎的安排。
“好,便如你所言。切記不可讓建奴發現你等行蹤,否則便是打草驚蛇了。”
劉綎言罷又向一旁的傳令兵道:“令各營將官速來中軍議事,就說有緊急軍情要知與他們。”
劉昭孫對肅立的楊林道:“事不宜遲,楊哨官還請與我往前方一探!”
楊林一抱拳,躬身應道:“標下領命!”
三月初三下午申時末,距家哈嶺附近三四裡遠的一座山頂上,後金鑲藍旗主阿敏腳踏在一截樹樁上,借著樹林的掩蔽,眉頭緊皺的望著東南方向的山穀。
他剛剛接到哨探稟報,說明軍劉綎部前鋒已進入瓦爾喀什曠野,大隊人馬隨後跟進逶迤數裡。
阿敏生於萬曆十四年(公元56年),乃努爾哈赤的親二侄兒,時年三十三歲。其戴一頂鐵製棉盔,身高五尺出頭,體形粗壯,臉圓頜長,粗眉短目,麵褐短須。
頭上後腦正中留有一尺餘長、細如鼠尾的發辮,其餘皆無毛發而呈髡禿樣,俗稱“金錢鼠尾辮”。他穿藍色緞麵鉚釘棉甲,外罩一副鐵製鎖子甲,以彰顯其近戰格殺之勇。
阿敏自父親舒爾哈齊、兄長阿爾通阿和弟第紮薩克圖死後,在努爾哈赤的“恩賜”下,儘得父兄遺產。因此對努爾哈赤忠心耿耿誓死追隨,每戰必舍生忘死衝鋒在前。
阿敏在家哈嶺埋伏,擔心被明軍發現後全軍被困。所以他與扈爾漢各率本部人馬後退數裡,隱匿於東西兩側山穀,計劃待明軍過後便封鎖穀口斷其後路。
此時若有明軍哨探沿山巡察,其部必被發現。但若離穀口遠了,又恐大隊人馬與明軍接戰時貽誤軍機,完不成既定作戰目標。現在他隻能祈求這路明軍還如其他明軍一樣,懵頭懵腦的直接趕路便是。
阿敏轉頭望向北麵,按驛兵的速度應該早到界藩城了。如果速度再快一些,大貝勒等人現在率人馬已經出發了。
阿敏不知道的是,他的計劃和藏身地點早就被明軍掌握;更不知道的是,他派出求援的驛兵竟陰差陽錯的已被楊林截殺,若想等到大貝勒代善等人的援兵,最快也要等到明天上午。
阿敏又轉過頭看看自己的身後,隻見山脊下隱藏在樹林中的兩千後金兵披掛整齊,正肅立如樁嚴陣以待。單等他發出命令便衝出去將敵軍屠戮乾淨。
見此情景阿敏的心才多少放下來一些。也不知是為何,自己身經大小數十戰,今日竟破天荒的第一次感到緊張,右眼皮一直跳個不停,就仿若有一種未知的危機籠罩著自己。他細細的捋順思緒,希望找到這種緊張的來源。
果然,阿敏終於想了起來,自從得到旗下哨探小隊覆滅、莽阿被殺等令人惱火的消息後,這種緊張便愈發加重。
聽其他幾位貝勒分析,這些事很可能是一個人做的。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個人相貌幾何來自何方是明軍還是賊寇他現在在哪他接下來要做什麼他究竟想乾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