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命!”幾名親兵應聲後迅速散開去傳令。
明軍後衛部隊接令後開始布置鹿砦、據馬、車輛等防禦設施,又在陣前拋灑鐵蒺藜,以防騎兵衝陣。
明軍大隊人馬此時也發現了後方出現了敵軍,迅速調整隊形向東南方丘陵一帶靠攏,意圖搶占製高點列陣。
“馬大人,有酒嗎”楊林一邊盯著逐漸出現在地平線上的後金軍大隊人馬,一邊向馬進忠問道。
“瓜娃子滴,馬上要接戰了你要啥子酒喝醉了好去給建奴送腦殼”馬進忠很奇怪楊林這小子到底在想什麼。
楊林聞言卻是一笑,道:“馬大人誤會了,我是想喝點酒好殺敵。沒有酒我擔心殺的敵人會太少!”
馬進忠一愣,暗道這小子喝酒的理由挺奇特,遂向身後親兵道:“去把我的酒葫蘆拿來,給楊哨官飲上幾口!”
稍頃,楊林接過馬進忠的酒葫蘆也不客氣,打開蓋子喝了幾大口,一抹嘴邊道:“我就知道馬大人有酒才向您討的。而且這酒真是好酒!再來兩口......”
“你個瓜娃子莫喝醉嘍,若丟了性命豈不是我老馬害了你!”馬進忠見楊林又喝了兩大口,有些肉疼的一把奪過酒葫蘆道。
“大人,標下認為我們後撤至那村子固守,對我軍能更有利些。”楊林向馬進忠建議道。他認為富察村位於平原正中,不大不小扼守四方,適合將其變成一個據點進行防禦,可以牽製敵軍四下調動。
“不可。那村子雖離我們一裡有餘,若撤了便將劉總兵的中軍暴露出來。敵軍如由此而入,屆時全軍就被動了。我們誓要堅守此處打他個龜兒子滴,為全軍列陣爭取時間!”馬進忠說的斬釘截鐵,一看便是有戰陣經驗的人。
“那就先少派些人過去做些準備。如果劉總兵他們穩固了陣勢,我們也可利用這村子先後撤一步。”
楊林指向那村莊,然後又指向東南的丘陵地帶道:“大人您看,標下目測這村子距東南丘陵約兩裡左右,劉總兵他們若列陣完畢正在我們身後,隨時可以支援我們。而我們則可利用村子咬住敵軍,也可隨時支援他們。”
“有道理。但是我不能同意。”馬進忠點了點頭,繼續道:“後軍之職責便是將敵軍擋住,打的就是死而無生的仗。若是先讓人找好了退路,那麼將士還如何用命未戰士氣便泄了,此乃統軍的大忌!”
楊林聞言臉上一紅,馬進忠是給自己麵子才沒把話說的太重,看著他五大三粗貌似沒謀略,但這些話是書上學不到的。自己今後一定要謙虛,莫要小看任何人。他忙道:“馬大人說的極是,標下謹記在心!”
馬進忠哈哈一笑道:“你個瓜娃子我老馬看著順眼方多說了幾句。若是不順眼,有多遠滾多遠!”
“承蒙大人厚愛,讓我這瓜娃子心中沾沾自喜的很啊。”楊林說完與馬進忠相視哈哈大笑,全然未將臨近的後金軍放在眼裡,身旁眾多官兵不禁側目相看。
正這時,兩名身背兩尺三角令旗的中軍傳令兵馳馬來到後軍,其中一人連續高聲喊道:“馬進忠馬備禦何在、馬進忠馬備禦何在”
“遼東小淩河備禦馬進忠在此!”馬進忠急忙上前應道。他知道這是劉綎中軍派來的傳令兵。
“馬進忠接令!”傳令兵一邊將手中令箭遞出去一邊道:“劉綎劉總兵命後軍就地防禦,儘力拖住敵軍,為全軍列陣爭取時間。全軍列陣未畢,不得後退半步!違令者,上至主將下至士卒,皆斬!”
“標下接令!”馬進忠上前一步接過令箭,對兩名傳令兵拱手道:“請轉告劉總兵,標下定會竭力拖住敵軍!全軍列陣未畢,我等絕不後退半步!”
三月初四,寅時末,天色已亮。後金軍主力七個旗約五萬餘人全部進入富察之野,以扇形陣勢向明軍圍來。
隻見後金軍旗幡招展纛帶飄揚,行伍肅殺陣列分明。站高遠觀,如山如海汪洋無際。
在初升朝陽下,後金軍所披鎧甲反射出的光芒耀眼刺目。陣前皆是騎兵,裝備除了弓矢外,又多執狼牙棒、虎槍、長刀等重武器,裡穿棉甲外罩鎖甲,身下戰馬多未具裝。其為後金軍中的騎兵,又稱馬甲。
再看馬甲之後又是被甲騎兵,這些騎兵裝備刀矛弓箭俱全,但戰馬體態不是強健壯美,反觀倒是多有羸弱之態在內。
這些騎兵為後金軍重甲步兵,又稱步甲。每臨戰陣關鍵時刻必以其為破陣之兵,視敵強弱選擇是否披雙甲,遠途調動多乘馬而行。後世俗稱其為“騎馬的步兵”。
重甲步兵之後為步行的弓手,其多戴暖帽,背負弓箭,腰懸腰刀,披掛一層鎖甲或鏈甲,故又稱為輕甲。其後,則有更多未披甲的阿哈相隨。這些人的數量比披甲戰兵還多,推著盾車、輜重等於後而行。
最後便是隨扈眾貝勒、王公大臣的重甲具裝騎兵——巴牙喇騎兵(注)。其頭上皆戴與明軍相仿的“缽胄”(注2)。身披鐵甲、棉甲和鎖甲三層甲。他們挾弓帶箭各執刀矛。所過之處鐵蹄轔轔揚塵漫天,仿若鋼鐵洪流傾瀉直下。
後金軍來此的七個旗中,鑲黃旗因努爾哈赤未到,便由其同父異母最小的弟弟巴雅喇代理旗主;鑲藍旗因阿敏負傷,一分為二分彆配屬正藍旗和正白旗;鑲白旗因扈爾漢失蹤,由努爾哈赤長孫杜度代理旗主。
大貝勒代善率自己的正紅旗、巴雅喇的鑲黃旗、兒子嶽托的鑲紅旗位於正麵;三貝勒莽古爾泰率正藍旗位於左翼;四貝勒皇太極率正白旗位於右翼,杜度率鑲白旗位於大軍之後,負責機動策應。
------------分割線----------
注:巴牙喇,滿語護軍之意。由各牛錄中抽取精銳組建。分白甲兵和紅甲兵。
注2:缽胄,暨俗稱的“避雷針”頭盔。早期的蒙古騎兵多裝備此盔。皮質,盔體以四至五片皮革連接成尖頂深缽狀,以此影響了明清兩朝頭盔,考古學界稱為“蒙古缽胄”。
明軍缽胄與蒙元缽胄樣式差不多,頓項分為左右後三片,而蒙元頓項是一體帶護喉的風格。(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