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等官職,雖然職位名稱一樣,可根據每個職位分管的領域不同,他們所擁有的權力也大不相同,也就順其自然地而排出等級座次。
比如“牧正”和“樂正”這兩個職位,雖然都是“正”之級彆,可牧正既要牧養天下,撫恤百姓,還肩負著選拔人才的重任,算得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樂正”一職,雖然掌管的祭祀和音樂也非常重要,可祭祀和音樂,不僅對文武百官和萬千黎民來說並沒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切身利益,對大王薑尤來說,既沒有牧正撫恤天下那麼嘔心瀝血,也沒有兵正出生入死那麼凶險。所以,樂正的職位不僅位列牧正之後,還排在兵正之後。
但是,八位方侯雖然掌管京城外的諸多部落,可他們的職級卻不在“正、卿、尉、士”製內,使得他們在朝班中的席位稍顯尷尬。
因為,濟水以東,原本散落存在著八十一個小部落。後來,為了化解各部落之間的矛盾,薑尤在農皇的支持下把這八十一個小部落聯合在一起,命名為東黎,薑尤也因此大功而被農皇封為黎王。
薑尤成為黎王後,在敖正的建議下,又化零為整,把東黎的八十一個部落重新整合為九個大部落——天陽、玄菟、滿驪、高飾、柳上、索家、畎方、赤風和工巧,並在天陽部中心地區修建都城,命名為九黎城——所以,東黎便被神農和有熊等其餘部族稱之為九黎族。
在這九個部落中,天陽部環繞在九黎城周圍,不僅為九黎城提供衣食住行,更是拱衛京畿的重要屏障,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初,薑尤本想親自兼任,卻被伶倫以紆尊降貴為由,婉言勸他把天陽部首領的職位賜予了世子薑弋。
但是,薑尤雖然年近四十,成親也有二十餘載,可唯一的兒子薑弋卻還不滿七歲,即便擔任天陽部首領,卻也無力管理。
於是,伶倫又建議薑尤為天陽部設置一個副首領,而且,這個副首領還不是專職任命於某個人,而是由九黎部族的牧正兼任。
也就是說,在世子長大成人之前,天陽部的生殺大權便控製在副首領牧正的手中。
其餘八部的首領,先由每部中的九個小部落首領推舉產生,再由薑尤頒發印信,予以任命後才能被尊稱為“方侯”。
方侯在他們所統領的部落聯盟內,與薑尤統治九黎、黃帝統治有熊、農皇統治神農一樣,完全掌控著部落聯盟內的黜陟賞罰和軍政大權。
但是,他們雖然在各部內至高無上,在朝中卻並無多少直接的權利——民政上,他們要聽從牧正的管理;軍事上,他們要服從兵正的命令;祭祀禮節上,他們要遵從樂正的訓導;甚至,在衣食住行上,他們還要向庖正學習先進的技術知識。
更重要的是,太平盛世時,他們要按時進京朝見,呈送供奉;戰亂不安時,他們不僅要保證穩定的輸送兵源,必要時還要隨駕親征,廝殺疆場。
如此一來,雖然朝中並沒有明文規定方侯在文武列席中的座次,可在第一次會晤時,一眾文武大臣互相謙讓一番後,八位方侯非常識趣地坐在“四正”大臣之後,而“卿”以下的眾位大臣,也就非常默契地坐在了方侯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