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繼續有的沒的聊的,張鹿安逐漸心裡明白,原來兩人也是受了各自家主的要求前來迎接的。
桐城的士紳、百姓對於境內出現兩支外軍第一印象就是感到心中驚恐,畢竟如今的大明官軍的軍紀實在不怎麼樣。據說潘可大率領的池州兵就在桐城城郊搶掠過,因此才沒有放他們入城。
潘可大遠道而來,就是為了救援桐城,卻被桐城知縣要求遠離縣城,轉而紮營在二十裡外的掛車河西岸,也難怪潘可大的心中會很憋屈。
張鹿安又隨著方以智和孫臨繼續往前走,終於來到了桐城縣衙所在地。
桐城縣衙位於桐城的中心靠近西北方向,縣衙的正前方是一個高大的照壁,照壁上繪製有桐城的山川地形圖。
照壁的後麵是宣化坊,一個高大的牌坊,兩邊各有一個石製瑞獸坐著。
宣化坊的東側是申明亭,西側是旌善亭,分彆處理民間糾紛和簡單的訴訟等事宜。
宣化坊的後方約十八步,就是縣衙大門,大門的西側有個木架,木架上有一個“鳴冤鼓”,顯得非常破舊。
縣衙大門口站立著四名衙役,孫臨都認識,簡單說了兩句,就帶著張鹿安等人入內。
張鹿安等人進入大門以後,是一條長長的甬道,甬道的東側布局著寅賓館,為來賓居住之用;
寅賓館的後方是衙神廟和土地祠,再後方就是縣衙三班:快班、皂班和壯班的辦公地點。
甬道的西側布局著膳館,就是整個縣衙的食堂;膳館的後麵是監獄和獄神廟。
繼續往前走,就到了儀門,儀門比較高大,兼具了防守和美觀功能,進了儀門以後,正對麵就是一個戒石坊,上麵刻著“民脂民膏,爾俸爾祿,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是大明太祖洪武爺頒布的十六字官吏戒言。
此處就有了一定的言語聲音,到處都有走來走去、麵色匆匆的基層吏員。東邊是吏、戶、禮三房,三房之後是典吏衙門;
西邊是兵、刑、工三房,三房之後是吏舍;
孫臨帶著張鹿安等人繞過戒石坊,就來到了一處月台。
張鹿安將潘鐵柱和呂氏兄弟三人留下,囑咐他們等張撿返回後,在此地等著自己。
孫臨、方以智和張鹿安三人則繼續沿著樓梯走上了月台,站在月台上,就可以看到桐城縣衙大堂;大堂的東側是架閣庫,西側是承發房。
方以智走向前,向著大堂西側的承發房表明來意,承發郎連忙走向堂內稟報,
不久就聽到了一陣匆匆的腳步聲。
張鹿安抬頭望去,看到一個年紀輕輕,身材非常矮小瘦削之人,穿著一身看上去至少大了好幾碼的官服,頭上的烏紗帽也是大了整整一圈,看上去十分滑稽。
張鹿安身旁的方以智和孫臨紛紛拱手作揖,口稱:“見過陳大人。”
張鹿安心知此人就是陳爾銘無疑了,想著這個時代的文武差彆,雖然很不情願,但是自己還是得遵守,於是試圖跪下拜見陳爾銘。
隻是膝蓋剛一彎曲,就被陳爾銘一把拉住,口中道:
“張都司不必如此。”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