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這是在好萊塢,是在美國人的地盤,而不是在國內。
終究是不一樣的。
不過不管怎樣,隻要美國電影學院裡的那些老頭還要點臉,王樹是有很大的概率能夠拿獎。
因為,美國次貸危機必然會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
到了影響全球的性質,《華爾街之狼》作為應景之作,必然能被推到極高的高度。
拿獎也就屬於情理之中。
其實,美國次貸危機早已顯現,隻是美國政府不僅沒當一回事,還對泡沫頗為自得,以及搞出各種騷操作。
2004年-2006年是美國房地產發展的黃金3年,在此期間,大多數指標都表明美國經濟形勢良好。
經濟增長率相對穩定在3%到4%,失業率低於長期平均水平,位於4%到5%,通脹率大多時間在2%到3.5%,雖然略高於理想水平,卻也並不讓人擔憂。
此時支出和收入都穩定增加,GDP缺口達到了2%,也就是說國家的極限產能增長率要低於需求增長率,在大家瘋狂購物的態勢下,產能都有點跟不上了。
房價得益於日益寬鬆的貸款操作,2004-2006年上漲了約30%。
貸款占價值的比例增長至80%,這意味著購房的首付比例更低,表明銀行更願意貸款,也更願意進行風險較高的投資,抵押貸款隨處可見,為了將錢借出去,銀行連收入證明都不需要,它們甚至使用了帶有“欺詐”屬性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將錢借給窮人,這種貸款初始利息很低,但是後期會慢慢上漲。
在此期間,美國家庭的債務與可支配收入占比由85%左右上升到了120%左右,也就是說,美國人開始加杠杆買房了。
在債務不斷積累和房地產市場狂熱的形勢下,美國經濟沒有過熱,通脹率保持溫和,所以隻關注平均數字的美聯儲仍不為所動。
通常情況下,最嚴重的債務泡沫(例如1929年的美國、1989年的日本)並沒有伴隨著商品和服務通脹率的高企與攀升,而是伴隨著債務增長所支撐的資產價格通脹率走高。
央行往往犯下容忍債務增長的錯誤,因為它們專注的是商品和服務通脹率,以及經濟增長率,而忽視了債務增長和債務能否產生可以償債的收入。
不僅銀行邁著扯蛋的步伐大舉放貸,遊離於銀行監管之外的其它放貸機構也在將大把的鈔票用力塞入借款人的嘴裡,這些美國的“借吧”將銀行的錢借過來,然後貸款給民眾,又將民眾打的欠條賣給民眾,敲骨吸髓,一步步的將老百姓拖入了破產的深淵。
雖然這種無本萬利的賺錢好方法很多人都想弄,但不得不說,美國的債務危機也正是源於這些騷操作。
而所謂的次級貸款,說的也正是這些根本還不起債的美國人。
2007年,世界扭動著它那肥碩的身軀在泡沫上跳舞。
04年到06年持續的信貸杠杆讓泡泡越吹越大,窮人瘋狂置業,富人瘋狂賺錢。
投行一直在絞儘腦汁設計新產品,巧妙的將多項資產打包,再以高出各部分綜合的價格出售(這些產品包括債務擔保證券、抵押擔保證券、合成債務擔保證券等)。
具體做法是把產品分成不同係列,讓評級機構把最優質的係列評級為AAA,下一個係列評級為AA,等等。
這一金融創新為許多以前無法獲取信貸的高風險借款人(不限於家庭)提供了信貸來源。
這些證券資產表麵上的確可以分攤風險,某個人斷供引起的虧損被平攤到整個證券池裡,所以隻要大部分人老老實實付息,投資人一樣有穩定的收益。
但次貸機構(為信用度較低的借款人提供抵押貸款的公司)恰恰將貸款發放給了連第一個月的利息都支付不起的人。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1月4日的一份備忘錄中寫道:“目前的普遍共識是,隨著再融資和房地產業蓬勃發展的結束,許多較小的次級貸款機構的商業模式已不再可行”。
次貸機構與購買次貸的投行之間有一個稱為“早期月供違約”的協議,協議中包含這樣一項條款:如果借款人拖欠支付任何一筆早期月供,貸款人就需回購這筆貸款。
事實上,除非出現欺詐行為,否則借款人很少拿不出首筆月供。
2007年,是美國金融市場樂極的一年。
各種贏,各種創紀錄,贏麻了。
在這種氛圍下,美國普通民眾越陷越深,摔的也越慘。
而隻要美國民眾摔的越慘,便會越吹《華爾街之狼》這部電影。
畢竟在這種慘象之下,受到影響的美國民眾必然會發泄心中的不滿與怒火。
《華爾街之狼》不僅給了一個方向,還暗示普通民眾是受害者,害人的罪魁禍首另有其“人”。
簡而言之,《華爾街之狼》的麵世,既給了受到影響的美國民眾一個“發泄口”,也讓美國民眾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為何會這樣。
越是這般,越是能促使《華爾街之狼》在這個時期,“封神”。
天時地利人和皆在,實在是太應景了。
彆說是在美國這邊能夠“封神”,在國內同樣能夠產生不俗的影響力。
因為,王樹可是知道美國次貸危機必然會延伸成全球性金融危機。
國內,亦是受到了影響。
國內為應對從美國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機,迅速出台“4萬億”計劃
中秧zf投資1.18萬億元(包括汶c地震重建的財政撥款),地方zf投資2.82萬億元。
為配合政策落地、幫助(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