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柏林電影節閉幕頒獎典禮如期舉行。
閉幕紅毯現場,《梅蘭芳》劇組未現身。
這種情況,隻有一個答案。
《梅蘭芳》並未入選最終的主競賽單元,陳愷歌一行铩羽而歸。
事實,也確實如此。
隨著第59屆柏林電影節落下帷幕,《梅蘭芳》未能像當年的《圖雅》一樣,在柏林給中國影迷送上一份厚禮,《梅蘭芳》的顆粒無收讓導演陳愷歌抱憾而歸。
秘魯與西班牙合拍影片《傷心的奶水》則力挫眾敵,意外擒“金熊”,烏拉圭愛情片《暗戀》摘得包括評審團大獎在內的三項大獎,從而延續了上屆由巴西電影《精銳部隊》刮起的南美風暴,南美電影再次成為柏林電影節上的最大贏家。
陳愷歌隻是抱憾,而不是灰溜溜歸國。
因為,兩岸三地隻有《梅蘭芳》這一部華語片入圍,已經足以讓他裝比吹噓。
再者,同《傷心的奶水》相比,參賽片中無論是好萊塢影片,還是電影大師們的新作都未有自我突破。
這一點,同樣能讓陳大導演能找到理由維持臉麵。
這一屆柏林電影節有不少國際知名大導演參賽,俱都敗給了新人導演。
有人作伴,就不會顯得堂堂金棕櫚大導演丟人了。
不過,國內媒體還是直接銳評電影《梅蘭芳》在本屆柏林電影節上的失利,不但讓陳愷歌的光芒儘失,更是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一次重創。
表示沒有獲獎,第五代導演顏麵儘失。
先是陰陽怪氣了第五代導演,再暗戳戳的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中國電影導演的核心位置開始發生變化。
直接上臉陰陽怪氣
從電影《一個和八個》到《黃土地》,第五代導演曾經也是在國內文藝界和觀眾的爭議聲中發軔。
直到1988年,張一謀的《紅高粱》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接著1990年的《菊豆》、1991年的《大紅燈籠高高掛》、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1993年的《霸王彆姬》……張一謀和陳愷歌席卷柏林、威尼斯、戛納三大電影節上的大小獎項,從而奠定了他們在影壇的輝煌地位。
而如今,第六代電影導演賈科長因《小武》在柏林發跡、王全桉憑《圖雅的婚事》意外擒“金熊”,王曉帥靠《十七歲的單車》《左右》兩次捧“銀熊”……第六代電影導演的頻頻獲獎,不僅使他們在國內的電影地位成功浮上水麵,不再是以前所謂的“地下導演”,更挑起了中國電影藝術與品質,以及對現實生活思考的大梁。
相比較,張一謀、陳愷歌這兩位第五代導演的核心人物,成功從農村包圍城市後,他們的電影“洋氣”了,錢袋子也重了,可越來越不被觀眾認可了,同樣也不被國際影壇認可了。
究其原因,王全桉曾表示第六代開啟了一個個人視角的時代,雖然我們個人的力量很弱小,但是感情是最真實的,也是最能夠表達電影精髓的方式。在今天,反映我們生活環境的現實題材影片太少了,我認為第五代導演在這方麵回避了太多。
然後,又提及第八代導演王樹。
王樹相比第5代導演相差3代,相比第6代導演相差2代。
如此年輕,既拿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又拿金球獎。
免不了一通大吹特吹,然後用王樹這個年輕導演的成就陰陽怪氣第五代導演。
暗戳戳的表示某些所謂的資曆深、學院派大導演都名不其實,吹幾把大於真實力。
又言,王樹的出現,或許中國電影的轉折點到來了
王樹跟陳虹通過手機互發聊天的時候得知這件事情,頓時驚呼哪個小人特麼的又在捧殺他!
國內,確實有不少吹幾把導演。
但這事心裡清楚就行,彆這麼說出來啊。
說出來也沒有問題,讓第5代導演和第6代導演互掐啊,關他這個第8代導演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