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李元徽有些樂極生悲的感覺,前幾日懷遠來的家書裡還說了二哥在軍中得了一個“二鳳”的綽號。
看到這裡李元徽差點笑出聲來。
穩了,穩了,這局穩了。
李二鳳,這不直接明牌?
這就相當於打王者排到巔峰第一,這不躺贏了?
有老爹和老哥們打天下,自己還用奮鬥什麼?隻要躺平了等大佬帶飛就行了。
不用出力,從龍之功到手。一個親王那是妥妥的,至於皇位誰愛爭就爭去,不參合。
可這如意算盤剛打了幾天,緊接著就是一記重錘。
這不就抓壯丁嗎?我還沒成年呢就得去參軍打仗了?
好在被抓了壯丁的不隻有李元徽一個人,還有數以千計的貴胄子弟。
這讓他心裡好受多了。
這些人年紀多在十幾二十歲左右,還沒有正式進入仕途,不過無一例外的都吃上了大燕的俸祿。
這也是常例,高官子弟都有父祖的恩蔭,基本就是七**品的低階勳官,沒有實職,屬於拿一份基本工資,不用上班。
李家不光李元徽有,上麵二哥三哥都有,但他們都不在洛陽,大哥有差事,那幾個庶出的弟弟年紀也小,也沒恩蔭所以李家就他自己被抓了壯丁。
李孝儼此也是沒什麼辦法,因為這道軍令是目前實際執掌東都的高士則下達的,在皇帝沒回來之前,他手上掌握的可是生殺大權。
高士則此刻也顧不上遼東那些達官貴人們知道自己被偷家是個什麼反應,畢竟眼下守住洛陽擊敗叛軍才是他的首要目的。
畢竟這位是敢當麵頂撞當今聖人的老頑固,最關鍵的是被頂撞的慕容英還總是對他非常寬容。
雖然很少聽從高士則的勸諫,但卻對這位敢於直言的大臣很是信重,這也是為什麼,讓他作為東都留守,輔弼太子監國。
軍令如山,兵部這邊直接按照名冊征召,留在洛陽的勳貴子弟凡事恩蔭了武官的,被一網打儘,悉數被征召。
七月十日一早,李元徽帶著三十個健壯仆從趕到了左領軍大營。
大燕兵製,是在部族基礎上,又借鑒了兩漢曹魏製度改製而成。
分為中軍,鎮戎軍,州郡軍三部分組成。
中軍,多為鮮卑人,總數在三十萬左右,是大燕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既要負責守衛兩京,同時也是出征作戰的主力。
共有十二軍,既左右羽林軍,左右虎賁軍,左右龍驤軍,左右領軍,以及前後左右府軍,以將軍統率。
而為了防備邊地,大燕又在邊疆設置鎮戍,派兵鎮守界,這些守兵即是鎮戍兵。鎮戌兵的主要任務是戍邊守土,戰時也配合中兵出擊。
鎮設鎮將,戌設戍主,統率鎮戍兵各鎮戍領兵數量不等,一般說來,一鎮有兵三、五千人。主要由鮮卑兵組成,被稱為“國之肺腑”,當然其中也有中原強宗子弟。
州郡兵即州、郡屬下的兵,主要是為了維持地方治安而設置,以漢人為主體。源自太祖武皇帝時候,製諸郡各置都尉以領兵。而州郡兵常受中樞調遣,配合中兵出征作戰。
這次皇帝出征,幾乎是將各地的州郡兵以及鎮戎兵抽調一半,加上大部分的中軍,所以無論是東都洛陽還是西京長安,都是防衛空虛的狀態。
洛陽的中軍儘出,隻剩下三四萬人的老弱,前幾日戰敗還葬送了萬餘人。
左領軍將軍趙翊,又名趙九重,受高士則之名統合這支由高官子弟以及其仆從組成的新軍。
集合之所,自然就放在了左領軍大營。
李元徽趕到的時候,大營裡已經是亂成一鍋粥了。
慕容據獻策的時候也就想這多召集些人手守城,高士則也不清楚,定下征召的標準就讓人去辦事了。
結果就是來到左領軍大營報到的“新兵”足足兩萬餘人。
每個勳貴子弟帶的仆從數目不一而足,少則五人十人,多則百人,就連高士則自己兩個孫子都各帶五十人應召。
諾大的左領軍大營變得嘈雜無比,勳貴子弟和手下的仆役聚在一起,倒是比起洛陽南市還熱鬨。
李元徽看見眼前這一幕突然覺得有些熟悉,好像什麼地方見過類似場景猛然想起,這不就是跟《康熙王朝》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