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的請功上表是李元徽擬訂的,交給裴敏之觀看之後,沒有任何意見的就同意聯名了。
其中,裴行嚴是陷陣首功,張鎮惡是奪旗之功,其餘張世武、趙騰、馬得意、王統等人都是次功。
李青蓮和幾個幕僚得到了策畫之功。
段承徽的梁郡郡兵是助戰之功。
基本上可以說,是非常公允的,裴家父子挑不出任何的不是來。
對於險些生擒瓦崗猛將單雄信的張鎮惡,裴行嚴即便平日裡眼高於頂也是承認這人的勇力不在他之下。
若是李元徽讓張鎮惡做先鋒,打出的效果也不會比他差多少。
在睢陽停留了一日,十七日船隊才再度出發。
過了睢陽距離彭城就不遠了,幾百裡的路程,不過幾日的時間就到了。
彭城是徐州郡治所在,現在是裴家父子的地盤,李元徽婉拒了裴敏之邀請他到彭城轉道,順便小住幾日的提議,兩方人馬在過了睢陽之後分道揚鑣。
這裡卻要說下,曆史上廣神所開鑿的通濟渠是從板渚出黃河,至盱眙入淮河,經過滎陽、浚儀、杞縣、睢縣、寧陵、睢陽、虞城、夏邑、永城,濉溪、宿州、靈壁、泗縣、泗洪、最後從盱眙入淮河。
是不經過徐州彭城的。後來京城成為政治中心,運河往河洛一代的延伸就不重要了,所以才取直,改走後世京杭運河的路線。
但因為曆史變化,前魏宣帝時候製定的河圖,就已經開鑿了後世京杭運河的部分路線,所以前魏的運河基本是照著後世京杭運河的線路開鑿連通的。
而大燕慕容英開鑿的運河和跟廣神通濟渠路線區彆不大,為了連通東段運河,所以從睢陽開始可以走黃河故道可以直接從水路通往彭城,繼續走通濟渠則是沛郡永城一線。兩條運河線路現在都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