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的時間過去了,李元徽治下的江淮三郡日趨穩定。
淮南郡、廣陵郡、廬江郡,都屬於揚州治下,李元徽這個平南將軍相當於管轄了揚州在江北的三郡。
至於臨近的州郡,情況各異。
揚州的江南四郡,包括會稽、豫章、丹陽、吳郡,相對於北方州郡的混亂狀態,實際上麵臨的情況要好一些,但也沒好太多。
丹陽人曹元靜自稱是魏武帝之子燕王曹宇之後,自稱魏公,擁眾十萬人,橫行江東。
此外還有吳郡人沈淮之,會稽人周崇仙各擁兵數萬人,名義上奉曹元靜為主,但卻是各自為政。
都督江南四郡的征南大將軍莒國公宇文譚屢次發兵征討曹元靜,都沒有建功。
此外徐州的情況在新任都督裴敏之上任之後,情況也大為改觀。
裴敏之老成持重,剿撫並用,譙彭一帶的義軍根本不是這位名垂北疆裴將軍的對手,都流竄入青州兗州,其中大賊王乾佑,王輔估計是覺得都督江淮三郡的李元徽年幼,不如去劫掠富庶的廣陵郡,然後率領萬餘人一頭紮進了江淮
而天下間所有義軍之中,勢力最大的瓦崗軍,正跟左領軍趙翊打的不可開交。
趙翊本來統轄左領軍兩萬五千餘人,為了讓他儘快平滅瓦崗軍,監國太子慕容超直接讓其兼任兗州都督,並且加派了一萬五千中軍精銳給他。
這讓趙翊此時實際上能夠調動的兵力達到了五萬餘人,實力大增。
而瓦崗軍的實際兵力已經超過了十萬人,但論及精銳程度自然是遠不如趙翊的麾下的燕軍精銳。
不過趙翊在得到了援軍和兗州都督的職位之後,戰事仍舊是十分焦灼。
而瓦崗軍在對峙期間,得益於不少豪強和士人的加入,整體的技戰術水平不斷的提高。
尤其是原來齊郡太守城陽王慕容選餘黨投奔而來,可謂是如虎添翼。
慕容選雖然敗亡了,但他的幾個兒子,和一眾心腹幕僚和主要將領都可都逃出生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