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了年末,天氣漸寒。
終於,在葉縣跟燕軍鏖戰大半年的曹退兵了。
慕容德輿可算是能鬆了一口氣。曹退兵之後,西魏大司馬丁景珍也把大軍撤回了荊州,隻留下數千士卒據守義陽。
荊豫戰場的罷兵休戰,讓洛陽朝廷長出了一口氣。
不過聽到這個消息的李元徽,卻倍感壓力。
豫州方向,目前有婁居士所領的萬餘兗州軍,中軍兩萬餘,幽冀二州的義勇天雄軍天武軍,合計兩萬餘。
瓦崗軍徐懋功部三萬餘人,慕容德輿部外軍六萬餘。
也就是目前淮河以北的豫州有十五萬大軍,甚至可能更多。
這麼多人,跟荊州停戰之後,會不會對江淮動心思?
李元徽覺得不得不防。尤其現在這種情況下。所以他想到了收縮戰線,放棄江南全力據守江北,然後把更多的兵力解放出來調集在淮河一線。
但跟幕僚們討論過之後,柴桑還是不能放棄。
因為這個地方非常險要。有柴桑和尋陽在手,就能控製長江中遊的航段。
但他本人必須回到合肥壽春一線坐鎮,畢竟尋陽距離淮河一線好幾百裡,有什麼突發事件,在尋陽根本來不及反應。
於是李元徽決定在走之前,搞把大的。
把柴桑西麵的湖口處,也就是廬山以北到大江這個地方,給拿下來。這樣一來,就能跟柴桑形成犄角之勢,也能對魏軍形成威脅。
這裡駐守的是東魏軍的三千人,原本為了控扼大江選擇臨江下寨。
但水戰失利之後,臨江水寨經常遭遇燕軍水師的襲擊。
魏軍不堪襲擾,隻能撤到距離江麵五裡之處紮營。這樣一來燕軍水師宰相發動突襲,就要上岸走上一段路,難度大大增加了。
不過燕軍若是想要登岸作戰,魏軍則無法立即進行反登陸。總的來說是有利有弊。
十一月初,燕軍在李元徽親自指揮下,發起了奪取湖口的戰役。
作戰計劃是水路並進,呂欽率領水師主力,負責封鎖湖口,防止魏軍水師出鄱陽湖,乾擾燕軍的登陸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