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便是,許多上麵通過他,指定分發給那些土司和荊蠻的物資。
因為記錄不詳,或多或少有些來路不明。
剛好他曾管過倉庫,深知這樣極為不妥。
萬一蘇明德借著賑濟土司少民的名義,暗地損公肥私,自己豈不是淪為了幫凶
儘管有所懷疑,但他卻沒有證據。
為了不得罪蘇明德這位新上司,董光年隻能一個人暗中調查。
他一邊記錄,每次蘇明德籌集到的物資種類和數量。
一邊派人前往京城,通過關係找戶部核實情況。
結果最後發現,是他自己多心了。
他記錄的每一筆物資,從大到小,戶部都有記錄,且得到了上麵主管的批準。
這說明,蘇明德資助這些土司和荊蠻,朝廷是同意的,而並非前者自作主張。
董光年知道自己錯怪了蘇明德,從此便放下了這方麵的疑心。
不過,出於職業習慣,他還是會單開一本賬,記下每一筆物資的來曆和去向。
並且,定期派人到戶部溝通核實。
回頭再與衙門裡的賬本作對比,以免某個地方出現紕漏。
如果無誤,便將兩本賬都蓋上官章,以證明比對真實可靠。
然後,一本放在衙門作為卷宗留存,另一本則由他個人私下保管,相當於留個備份。
這不奇怪。
一個精明的‘庫管’,同時作兩三本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隻是,當時恐怕連他自己都沒想到。
正是這種正常的習慣,多年以後,反而成了洗刷他清白的唯一證據。
當時,寧王造反失敗。
不僅蘇家慘遭滅門,整個桂陽府上下官吏,也遭到了清洗。
董光年這種和蘇明德緊密配合的‘戰友’,自然就成了後者之下,第一個被定罪的對象。
理由和蘇明德差不多。
無非是盜損國庫,資助反賊,為寧王提供了物資等等。
然而,這些資助土司和荊蠻這些事,都發生在寧王造反前,董光年自然不服。
當時他還沒認清現實,便吵嚷著衙門裡有卷宗檔案,可以證明他和蘇明德的清白。
他們並沒有盜用物資,也沒有資助寧王。
他們所做的一切,都隻是為了安撫當地土司和荊蠻。
以便穩定局麵,潛移默化,讓這些山野少民產對大楚產生歸宿感。
對於朝廷,實是有功無過。
然而,就在董光年要求主審者,派人去衙門裡調取賬本時。
當天晚上,桂陽府衙門卻詭異的突發大火,將所有卷宗燒了個乾乾淨淨。
董光年不服,又要求調取戶部的出庫記錄。
結果卻再次讓他失望。
據檔房的吏員說,戶部關於這些物資的出庫記錄,竟憑空丟失了,查無實證。
不僅如此,戶部上下還聯合了一批官員,一起在朝會上彈劾戶部尚書蘇徹。
說除了這批資敵之物,國庫還丟失了價值好幾倍的其它珍貴物品。
不用說,最後這筆莫名其妙的虧空,又被統統安在蘇家父子頭上。
成為他們資敵謀反的又一佐證。
聽到這裡的楚嬴,忽然攥緊雙拳,再也忍不住憤慨說道:“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這哪是什麼資敵謀反,分明是莫須有,是有人在故意栽贓陷害!”(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