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秉承明公教誨。”張既應然了一聲。
雖是張既和韋康都是偏向內政型人才,但劉璋還是想磨礪一下他們在軍事上的才乾,畢竟二人就算不接觸戰爭,地方上大大小小的賊寇,也需要他們行武事去蕩平。
這關中,除了李榷、郭汜這些大亂子,小的亂子可也不少,而這些小亂子,自然不配劉璋去過問,劉璋也沒有那等的精力,該過問的,應該是張既、韋康這二位令守。
對於張既和韋康的安排,劉璋心中已經有了個大略的決定,不過還需蕩平李傕、郭汜後再說了。
眼下的第一要務,是夷滅李傕、郭汜二賊,擺平整個關中最後一座未降服劉璋的城池-——長安。
長安一定、李傕、郭汜一滅,偌大的關中之地,才是真真正正歸屬於劉璋了。
“還營吧。”
見著夕陽西下,幾隻歸巢的鳥雀翻飛在雲霞中,落日餘暉,百鳥歸林的場景入目,劉璋野升起了還營的心思,李傕、郭汜即是不出,而他該看的都看完了,自然沒有必要停留下。
隨著劉璋的一聲令下,簇擁著他的步騎有條不紊的開始返身還營,隊列嚴整,動作舒緩,不多時,劉璋一行人就返回了大營。
回到大營後的劉璋先是洗了把臉,抹去了身上的灰塵,以及身體上的些許疲憊,接著他就忙不迭的召見了荀攸。
荀攸作為主簿,典掌機密,需要從浩瀚如海的往來文書中提煉緊要的消息給劉璋知曉。
“天子東歸雒陽,已經是抵達了雒陽城一段時日了。”荀攸道出了天子的動向。
“隻是雒陽都城,昔年為董卓焚毀,百姓流離,士民奔散,宮室殿宇,一以焚毀,偌大一個雒陽城,化作丘墟之地,天子雖是歸之雒陽,可雒陽非天子久居之所也。”
劉璋眉目間露出深思的模樣,他朝荀攸問道:“以卿之見,天子當歸何處,或者說,何人會迎奉天子。”
“依明公之意,關東諸侯,誰將迎納天子?”荀攸不答反問,他挑眉問詢了劉璋一聲,同時他道出了反問的緣故:“我欲同明公互對一番,看答案是否相同。”
劉璋伸出手指,輕輕擊打著案幾,一二刻後,他答道:“兗州曹操。”
荀攸聞言露出了訝異之色,劉璋所說的兗州曹操,卻是他心中的答案,關中諸侯中,會做出奉迎天子的諸侯,當以曹操為第一。
荀攸開口道:“襄陽劉表,昔日攸在荊州待過一段時日,對劉表也有一二點了解,劉表的誌向,無非是坐保江漢,無爭橫天下之心,對天子的所在,自然不是那麼的緊張,所以劉表必然不會北上奉迎天子。”
“冀州袁紹,雖是麾下謀臣猛將如雲,肯定會有人建言讓袁紹奉迎天子大駕到鄴城,挾天子而令諸侯,南向以爭天下,然袁紹為人,好謀而寡斷,知事卻不見機,一時三刻間,是很難下定決心奉迎天子,必然會落於人後。”
出身中州,為潁川名士,昔年在朝堂、地方上都廝混過的荀攸,分析起關東諸侯來是頭頭是道。
在著重分析完鷹揚河朔的袁紹和跨蹈漢南的劉表後,荀攸眉色深重的開始道起了曹操,兗州牧曹操。
“曹操其人,昔年汝南人許劭以知人著稱,曾點評曹操曰:"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故太尉橋玄也曾有言:"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許劭、橋玄,皆見重曹操至此也。”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劉璋眉眼一挑,緩緩言道:“但見曹操橫行兗豫,揚州袁術、徐州陶謙、並州呂布,都不是曹操敵手,可見許劭、橋玄,所言非虛,料想中原之地,恐為曹操所據也。”
荀攸長篇大論,劉璋自然也得說上兩句,方便荀攸換氣。
“明公說的是,中原之地,無有人是曹操的敵手也,早晚中原皆為曹操所有。”荀攸點頭讚同道。
“曹操文武之才,夫略不世出,眼下雖是暫時名義上依附於袁紹,為袁紹守禦河南,以便袁紹討滅公孫瓚,不至於袁紹兩麵受敵,但曹操終不為袁紹之下也,袁曹早晚有一場大戰。”
道完了對未來局勢的揣摩分析,荀攸將話題重新轉回奉迎天子的事情上:“曹操見機而做,知人任事,必然不會放過奉天子以征四方、掌控朝廷大義的機會。”
“且兗豫之地,地近雒陽,便於奉迎天子……是故攸斷定,一則曹操本有奉迎天子之心,二則曹操麾下謀士多有明見者,肯定會大力督促曹操奉迎天子,兩相合力,曹操當是會做出奉迎天子的舉措。”
“說不得,眼下曹操派出奉迎天子的先鋒,已經在路上了。”
荀攸說完這句,他的神色有些揪然,大漢天子,多麼好的一麵旗幟,若是能為他的明公所有,得乎奉天子以令不臣,借天子的大義征討四方,天下諸侯孰能抗乎。
可惜的是,他們卻是沒有那等的機會。
劉璋神色淡然,並沒有太多的得失之色,所謂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有些事情即是知道無可奈何,不如坦然接受,糾結於得失,反倒會悵然。
他眉眼間露出一縷揶揄之色:“料想曹操麾下謀士,荀卿的那位叔叔荀文若,定是大力擁促曹操去奉迎天子,且說不得是定策之人,擁定策之功。”
“啊。”荀攸難得的失色,他訝異了一聲後,很快沉穩了下來,他斟酌著說道:“文若叔有王佐之才,自然不會落於人後,錯過奉迎天子、把控大義的機會。”(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