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說到過,鹹豐皇帝在臨終前,召見過兩宮太後。當然,那時候她們還不是兩宮太後,她們兩個還是皇後和懿貴妃。
鹹豐皇帝分彆給了她們兩個人一個小金匣子。當時告訴她們平時不要打開,必要時再打開,那時是她們的護身符。
現在兩宮太後感覺到八位顧命大臣已經把她們兩個架子火爐上烤了,她們不得不拿出這最後的殺手鐧。
鹹豐皇帝傳給東宮太後的是一枚“禦賞”印,傳給西宮太後的是一枚“同道堂”印。
八位顧命大臣諭旨擬好後,呈給兩宮太後禦示,兩宮太後禦示完後,分彆由東宮太後在諭旨的起頭蓋上“禦賞”印,西宮太後在諭旨的末尾蓋上“同道堂”印。諭旨隻有同時蓋上這兩枚印章,才能生效,否則不能頒布。
看來鹹豐皇帝還是有先見之明的。這樣做,八位顧命大臣和兩宮太後可以互相牽製,權力就不會落在其中的任何一方。
再說,鹹豐皇帝一行人在熱河避難的時候,恭親王奕?留在北京處理國家大事。
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後,恭親王奕?就與英法聯軍從中斡旋,進行談判。無奈清政府早已**不堪,無法抵抗英法聯軍的進攻,由於軍事實力上的差距,節節敗退。
在談判桌上,奕?也是屢屢失敗,最後,奕?奏明鹹豐皇帝,與英法聯軍簽寫了不平等的條約,割地賠款,賣地求榮。
奕?的做法引起了一些王公大臣的不滿,他們紛紛群起而攻之,指責奕?賣國求榮。
自然而然的皇族內部就分成了兩大派,一大派彆是以肅順、端華、載垣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一派是以奕?、兩宮太後為首的皇族,兩股勢力互不相讓,勢不量力,互相攻訐。
鹹豐皇帝駕崩後,肅順為首的八位顧命大臣,先頒布喜詔,說皇太子載淳繼位,而後又頒布哀詔,說鹹豐皇帝駕崩。
他們的這種先頒喜詔,後頒哀詔的做法引起了京城裡許多大臣的不滿。
恭親王奕?,醇郡王奕譞等人議論紛紛紛,指責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獨斷專權,恣意妄為。
皇帝駕崩後,不通知他們,不和他們商議,不跟他們打招呼,擅自做主,讓幼主登基,這些事情他們全然不知,有先斬後奏的嫌疑。
很顯然,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想與怡親王、鄭親王左右朝政。
就在紫禁城裡鬨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諭旨到了。
大臣們趕忙跪接聖旨。
打開聖旨一看,聖旨起頭有東宮太後的“禦賞”印章,諭旨末尾有西宮太後的“同道堂”印章。
恭親王奕?等人霎時明白了,肅順八位顧命大臣並沒有獨攬大權,兩宮太後已經插手了,她們已經在權力中心取得了一定的席位,她們和八位顧命大臣在權力的掌握上,表麵看來已經是平分秋色,不知道實際情況如何。
恭親王奕?內心不再焦慮了。他在想,何不趁現在這個機會,請求赴承德為大行皇帝奔喪,以便聯絡兩宮太後,共同牽製八位顧命大臣?(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