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親王爺,臣以為這個奏折由許大人親自執筆起草比較好。”
“為什麼?”
醇親王奕譞問孫毓汶。
孫毓汶說:
“回王爺的話,臣已經為王公大臣擬寫過一個奏折了。如果現在再讓臣去擬寫,恐怕臣的思路還是按照原來的思路去擬寫奏折,思路打不開,這樣不好,可能觀點上有所重複。如果讓許大人擬寫,就不會存在這種問題和現象了。”
醇親王奕譞聽了孫毓汶的話,覺得很在理,就請許庚生親自執筆,擬寫這個奏折。
許庚生聽了孫毓汶的話,也不推辭,著手開始擬寫奏折。
醇親王奕譞把他的想法和建議給許庚生闡述了一遍,許庚生聽完後,略加思索,把醇親王奕譞的觀點在大腦中重新整理了一番,很快就在腦海中形成了提綱,思路打開了,他提起筆,潑墨揮毫,唰唰唰地便擬寫起來。
很快,許庚生就擬寫出了一篇情真意切,字句通順,文采飛揚,有理有據的奏折。
許庚生奏折的主體大意是:
請慈禧皇太後放心,讓她放棄對醇親王奕譞的戒備心理,即使光緒皇帝親政後,醇親王奕譞也不會以“太上皇”的名義自居,也不會以這樣的身份去獨攬大權。
而且在奏折中表明,即使慈禧皇太後歸政後,他仍然按照現在的規矩辦事,不逾越這個規矩,凡事都要先請示慈禧皇太後。
即使有“太上皇”,也是在頤和園頤養天年的慈禧皇太後,決不會是他醇親王奕譞。
醇親王奕譞讓許庚生擬寫這樣的奏折,他心中隻有一個目的,就是破解慈禧皇太後心中揮之不去的猜忌心理。請她儘管放心,他醇親王奕譞絕不會做不仁不義的事情。
奏折寫得很委婉,也很得體,話語還比較中肯,沒有過於激烈的言辭,這樣讓慈禧皇太後看完後,除了放棄對醇親王奕譞不搶班奪權的戒備心裡外,還讓慈禧皇太後內心感到高興。
許庚生寫完奏折後,拿給醇親王奕譞和孫毓汶看,讓他們兩個人再提點意見,然後進行二次修改和加工潤色。
醇親王奕譞看完後,指出了中間一些用詞不當的小毛病,孫毓汶沒有對奏折提出任何意見,他認為擬寫得很好。
最後,許庚生根據醇親王奕譞的意見,對奏折進行了二次修改,才算順利完成任務。
第二天,慈禧皇太後在養心殿準備議事前,便收到了四份奏折。
一份是由禮親王王世鐸及王公、六部九卿為代表上奏的公折,請慈禧皇太後收回成命,暫緩歸政,光緒皇帝親政後,再訓政幾年,指導光緒皇帝開展工作。
第二份折子是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的底稿,顏訥謨詁領銜,作為禦前大臣和乾隆宮師傅們的建議。
他們都是皇帝身邊的側近之臣,見解比較切合實際,他們上奏建議,認為光緒皇帝還不能親政,給出三點理由。
第一個理由,雖然皇帝天資聰穎,過目不忘,博覽群書,博聞強記,但是還是沒有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起來,不能綜合運用知識。
第二個理由,國家大事繁重,軍機處的奏章和諭旨,光緒皇帝還不能一一明了。
第三個理由,光緒皇帝滿洲話不好,還需要繼續學習。其實,這個就是一個不是理由的理由,有點吹毛求疵,牽牽附會。
在這三個理由的促使下,翁同龢得出的理由就是慈禧皇太後暫時不能歸政,再垂簾聽政幾年,等光緒皇帝成熟了,再歸政交班。(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