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經小尼雅這麼一說,我們三個人的目光立馬齊刷刷的望向了那懸在半空中的無頭石像。
隻見,那尊石像從造型上看,他好似古代的一名武士,這本身並不稀奇。
稀奇的是,這尊石像竟然穿著一套實實在在的唐代“光明甲”。
說到這“光明”甲,我覺得有必要多提一句。
唐朝最高端的護甲,叫“明光鎧”,它的特點就是胸前有兩個金屬圓護,就像一左一右掛了兩麵鏡子一樣。
在戰場上,磨亮的金屬圓護會反射太陽光,給敵人造成一定的困擾和威懾,就像漢代鏡銘裡說的“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時人將其命名為“明光鎧”。
“明光鎧”在漢末三國時已經出現,但因為製作技術要求高,比較昂貴,到南北朝後期才漸漸大量生產,到唐朝則一躍成為《唐六典》所載十三種鎧甲中的第一名。
“明光鎧”是唐朝最流行、最時尚,武將都追求的高端鎧甲,但也極少有人能夠用的起。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鎧甲也算是比較常見,隻是正處於逐漸退出曆史潮流的時期,那就是“兩當甲”。
名字來源為“其一當胸,其一當背”,胸前覆一大片甲擋護身前,後背覆一大片甲擋護身後,所以叫“兩當甲”。
這種甲主要用作於騎兵的護甲,因為穿著靈活方便不妨礙馬上動作,在漢朝就有記載,但在南北朝最流行,到隋朝也還是軍隊的護具主力,到唐朝就不行了,漸漸讓位給更華麗更燒錢的“明光鎧”。
《唐六典》裡麵記載的鎧甲還有:光要甲,細鱗甲,山文甲,烏錘甲&nbp;,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
甲穿著在身上的護具,當然還有拿在手裡的護具,主要的,自然就是盾牌,當時叫“彭排”,我國古代步兵使用的盾牌,就沒有圓形的&nbp;,要麼是長方形,要麼是兩頭做成尖角型,那些圓形的盾牌,一般都是西方的國家才用的。
而此時我們眼前的這尊武將石像身上所穿的,正是大唐盛世時最高端、也是最值錢的“光明”甲。
這“光明”甲雖然經過了千百年歲月的洗禮,已經烏黑生鏽,可即便如此,仍無法抹去它身上自帶那種高貴氣質。
在這尊石像的身後,還背著一個塊兩頭尖尖的彭排。
這種搭配雖然史學家眼裡有點不倫不類,但此時我們幾個已然顧不上那麼多了。
我疾走兩步將辛奈一身上的背包,還有那把扔在地上的i714撿了起來。
熊明和花慕靈自然也沒有耽擱,紛紛從地上抄起了之前那幾個家夥散落的槍,端在手裡,以防萬一。
我們幾個人大氣都不敢喘,豎起耳朵去聽那讓人頭皮發麻的摩擦聲,一雙眼睛更是死死的盯著那無頭石像,生怕會突然發生什麼出人意料的變故。
一秒、兩秒、十秒、三十秒……
時間就這樣一點點的過去,那好似指甲抓撓物體的聲音依舊在持續著,不急不緩,不輕不重……
又過了一會兒,熊明有些挺不住了,壓低了聲音問道“胡天,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啊?咱們現在是走啊?還是把那東西弄下來看看,裡麵那個好像貓撓柱子的玩意到底是什麼?”
可誰承想,我還沒有說話,那原本掛在半空中的無頭石像突然開始不停的搖晃起來。
那石像起初隻是輕微的左右搖晃,可慢慢的搖晃幅度越來越大,那成人大腿粗細的鐵鏈更是發乎了一陣又一陣讓人牙酸的“咯吱”聲。
不大一會兒工夫,那原本看起來十分結實的鐵鏈竟然哢嚓一聲斷掉了。
鐵鏈子一斷,那兩米來高的無頭石像猛然就朝祭台中央的我們飛了過來。
我們幾個人頓時大驚,紛紛朝四麵散去。
隨著“轟隆”一聲巨響過後,那兩米四五的無頭石像重重的砸在了祭台之上。
可還沒等我們幾個人回過神兒來,那無頭石像突然“哢嚓”一聲在背上裂開了一大大縫隙。
緊接著,無數隻食指長短、表皮發白、身上還沾滿了不知名淡紅色液體的節肢類爬蟲從裡麵湧了出來。
頃刻間,我全身上下所有的汗毛孔都豎了起來,這一刻我才意識到,原來之前那好似指甲蓋抓撓物體的聲音,竟然是這些爬蟲強壯的前肢劃過石像身體時所發出來的。
那石像中的白色爬蟲成千上萬,好似泉湧一般朝我們幾個人襲來。
花慕靈見狀大叫,手中的槍也在這個時候走了火,一條火舌瞬間從槍口出噴了出來,好在子彈並沒有打中我們自己人,隻是躺在地上的那些亡命徒遭了秧。
估計,他們萬萬也沒有想到自己死了以後,還會慘遭編屍。
子彈打進辛奈一那一夥兒人的身體裡,鮮血緊跟著就流了出來,而那些白色的節肢蟲似乎對鮮血有著近乎瘋狂的熱愛,一見地上那些屍體裡流出了血,頓時好像瘋了一般朝他們湧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