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哦?”女人的話讓姓吳的男人和許二爺都是一愣。
姓吳的男人頓了頓,然後問道:“你爺爺……?你姓什麼?”
女人看著姓吳的男人微微揚了揚頭,說道:“我姓鄧……我爺爺是鄧海山!”
“鄧海山”這三個字一出,姓吳的男人和許二爺都是一驚。
許二爺微微皺了皺眉,沉聲說道:“你說什麼……?你是鄧海山的孫女?哪個鄧海山?”
女人轉頭看了一眼許二爺,微微揚了揚下頦說道:“還能有哪個鄧海山?當然是那個有著百人斬之稱的鄧海山!”
說起這個“百人斬鄧海山”,他可算是一個傳奇人物。
熟悉曆史的各位爺應該都會知道,他清朝末年最後一位“劊子手”。眾所周知,在古代的時候,“斬首”是最常見的死刑執行方式,為此還誕生出了一個特殊的行業——劊子手。
“斬首”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不過在當時這並非是刑法,而是一種“祭祀禮俗”,比如在殷墟就曾出土過盛放人頭骨的青銅器。
而將“斬首”作為一種刑法,大概是在春秋戰國時期。
其中,劊子手作為這一刑法的主要執行者,其必須要接受過嚴格的訓練,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斬首時必須要斬在關節之間;二是古人強調“全屍”觀念,故而在斬首的時候,不能完全斬斷,須有皮肉與其相連。
在古代封建王朝時期,斬首是主要的死刑執行方式之一。不過隨著封建王朝的終結,這種殘忍而血腥的行刑方式,也就逐漸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在百姓眼中,劊子手這個行當,實在是太損陰德,是必然會遭到報應的,因此除非是那些吃不上飯,為了活命的人才會去選擇這個行業。
此外,劊子手一直以來都是“師徒傳授”,許多人就因為這樣而娶不上老婆,斷了香火,隻能選擇讓自己的徒弟接過自己的衣缽。其實,劊子手自己也很清楚這是一個損陰德的事兒,所以在每次行刑之前都會在被斬首人的腦袋頂上蓋一塊布。
原本這塊布是白色的,每一次砍完頭便會有一道紅色的血洗飛濺到上麵,慢慢的,原本的白布也就變成了“紅布”。後來時間久了,人們便管這塊蒙在腦袋頂上的布叫做“一線紅”,或者“滿天紅”。
扯遠了,讓我們說回鄧海山。
鄧海山出生於湖南的一個貧苦農村家庭,由於戰亂的緣故,他生活過得異常窘迫,最後隻能選擇做個衙役的差事,後來拜在了當時湖廣行省的行刑人“佟紹箕”門下,學習“斬首本領”。
而在做了佟紹箕的徒弟之後,鄧海山才發現原來劊子手這個行業的學問大著呢!比如,如何才能乾脆利落地砍下犯人的首級,且又要儘量讓他不覺得痛苦,同時還能給其家人保留下一具全屍。
為了讓鄧海山掌握好這些本領,佟紹箕每天讓鄧海山用比行刑刀還要重許多的大鐵刀鍛煉臂力,還用它劈開數百個冬瓜。同時,還要他在屠宰場義務幫屠夫們宰殺牲畜。這樣過了好幾年,鄧海山才算真正的出師,隨後在長沙縣的衙門擔任一名劊子手。
鄧海山一直牢記師傅傳給他的那幾句口訣:“莫與犯人交頭語,不理人犯攀親故,莫視目,斷頭台前是死人,從峰回絕天路。”
此外,在鄧海山出師前,師傅佟紹箕曾告訴他,斬首的人數絕對不能超過100人,斬到99個人的時候就一定要金盆洗手,不能再從事這一職業,否則就會遭到報應,斷子絕孫。
但是,鄧海山卻並沒有把師傅的話當作一回事兒,在清朝滅亡後的幾年時間裡,很多地方依舊還在使用斬首這一刑罰,因此鄧海山還是受到了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