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落,大殿內議論聲四起,群臣們交頭接耳,紛紛小聲揣度皇後的深意。
李治滿意地看了看身後的媳婦,臉上的表情突然好看了許多,他坐直身體,等陳公公彈壓住竊竊私語的大臣後,才開口說道:
「皇後的話,你們都聽見了吧,既然要查,那就徹查到底,朕現在就命大理寺卿、刑部尚書、和禦史台一同審理,爾等可有異議?」
李治剛說完,太子當即從袖中抽出一封奏疏,雙手舉過頭頂,用悲憤的語氣說道:
「父皇不用勞師動眾,恩師的死因,皆在這封奏疏裡!」
‘哎,朕怎麼生了你這個沉不住氣的家夥!"李治暗罵一句,朝陳公公使了個眼色,後者小跑到太子身前,從他手裡接過奏疏,然後轉呈到李治手中。
李治狐疑地展開奏疏,隻看了兩眼,就聽「啪」的一聲,當著群臣的麵,將那封奏疏直接砸向李弘的頭頂。
「混賬東西,你自己好生看看,這郝處俊竟敢妖言惑眾,拿前朝的讖語來攻擊皇後,威脅朕,什麼李氏三代,武後代之,這個老匹夫,著實該死!」
此話一出,朝廷瞬間炸鍋!
不怪李治這般憤怒,而是自他登基以來,早就禁止宮廷和民間談論「武氏代唐」的讖語。
早在太宗李世民時期,太白星屢現於白晝,史官占卜認為是女皇登基預兆,大意是:唐朝三代之後,女主武王取代李氏據有天下。
按照當時的意識形態,女人怎麼可能當皇帝,且不說曆朝曆代沒有先例,關鍵李氏本就是關隴集團建立的唐朝,無論如何也論不到武氏取而代之。
因此,李世民對此這個讖語深惡痛絕,直到貞觀二十二年,在一次宮廷宴會上,李世民跟眾武官玩行酒令,要求輸的武將自報自己兒時的乳名。
其中有一個叫李君羨的人,自稱小名「五娘子」!
李世民當時隻是哈哈一樂,就醒之後猛然一驚,立刻派人去查了下李君羨的官職,不查不知道,一查才發現,這個叫李君羨的人,出生在武安縣,擔任左武衛將軍,封號武昌郡公,鎮守玄武門,所有的稱謂中都占了一個「武」字,加之又為「五娘子」!
李世民對此甚為疑忌,遂革其禁軍職,不久後,安了個罪名,定罪處斬,全家被抄沒。
至此,這個讖語就此打住,沒有人再提起。
如今這莊陳年舊事,又被郝處俊給翻了出來,其用心之歹毒、之邪惡,李治發怒也在情理之中,彆的不說,總不能為了一個讖語,把自己的皇後也砍了吧。
很明顯,郝處俊所為,就在攻擊武後乾政篡權,得虧他早死一步,不然定會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李弘似乎早就看過奏疏,麵對李治的怒斥,他表現得有些淡然,先是不緊不慢地收起奏疏,然後不卑不亢地說道:
「父皇息怒,讖語所指的人,兒臣自是不相信是母後,隻是兒臣一人信又有何用,如今民間謠言四起,都在議論母後把持朝政,父皇想要堵住悠悠之口,又該何如?」
李弘的質問,如一擊吹響反擊的號角,底下的
大臣們紛紛站出來附和:
「啟奏陛下,太子所言非虛,民間流言四起,說後宮乾政,我大唐江山危矣!」
「陛下,太子已然成人,正是該為陛下排憂解難的時候,請陛下三思!」
「陛下,臣不明覺厲,太子既為儲君,這朝堂之上,有太子輔佐陛下足矣,何故再煩勞娘娘垂簾聽政?」
眼見局勢失控,站在龍椅邊的陳公公急得跳腳,連連喊了好幾聲「肅靜!」。
他本以為接下來李治和武後會雙雙發怒,今日的朝會又少不了一場血光之災。
可當他看向李治的時候,卻發現後者倚靠在龍椅上,手指有規律地敲擊著護手,顯得那般氣定神閒,悠然自得。
陳公公趕忙擦了擦眼睛,以為自己看錯了……
強壯鎮定的李治,耳朵其實早已豎立,他在等一個人的聲音。
隻要這人開口服軟,那麼,一切都將水到渠成,這也是他最樂意看到的結果。(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