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距離日軍在晉南地區的指揮中心臨汾已經隻有不到120裡的路程了。”
西路軍的前線指揮所內,王超看著地圖對眾多軍官說道:
“因為北上的道路有且隻有這一條,日本人的抵抗變得越來越頑強了,我們部隊的傷亡也正在逐漸增加。
不能與日本人一直相持下去,必須儘快在戰線上找到一個突破口。”
等大家都將注意力集中到地圖上以後,他接著說道:
“目前已經探明的在南線的日軍部隊主要有,被我們擊潰的108師團、駐守臨汾地區的第36、37師團,負責側翼保護的第21和第17師團。
另外還有充當預備隊的獨立混成第三旅團、第四旅團第九旅團!
臨汾地區的地形雖然較山西其他地方來說頗為開闊,但是整體上並不利於大兵團的會戰,也就是說兵力很難展開。
日軍的這些部隊分散在各個地方,他們並不打算與我軍進行直接的決戰,而是堅守城市,阻止我軍北上太原!
如果一直發動攻堅作戰,耗時耗力不說,部隊的傷亡還會很大。
接下來天氣會越來越寒冷,一直相持下去,於我軍不利,於總司令的北伐戰略不符!”
西路軍副總指揮程頌雲顯然已經有了思路,說道:
“東路軍的進展頗為迅速,接連收複許多縣城,目前已經正式開始向北攻擊了!
參謀部方麵剛剛轉來的情報,日本關東軍抽調精銳的第12師團和第14師團入關,增援華北方麵軍。
第12師團被用到太原方向,第14師團開始轉乘汽車南下。
第14師團的最終目的地是長治,他們的任務是阻止東路軍北上。
加上關東軍的這兩個師團,以上便是日本華北方麵軍能夠運用在山西戰場上的所有兵力了。
單看敵我雙方的兵力,我們占據著優勢。
但是也不能因此輕敵,北伐作戰需要的是乾脆利落,不能被我們打成曠日持久的相持戰。
雖然沿著公路和鐵路平推,最終也能打到太原,但那樣的話需要耗費的時間太多。
我的想法是我們不能被部隊的重裝備所牽製,思想要稍稍回溯一下,想想以前沒有重裝備的時候是怎麼打仗的。”
第七十二軍軍長吳靜山率先反應過來,頷首說道:
“由於戰場地形狹窄,日本人無法展開兵力,我軍同樣如此,很多部隊自從渡河之後就一直在觀望,沒能夠發揮作用。
當年日軍在取得太原會戰的勝利之後,攜大勝之威沿公路和鐵路南下,輕輕鬆鬆就將整個同浦鐵路沿線都控製了。
當時山西的**部隊兵力少,士氣低迷,在太原會戰失敗之後一潰千裡。
我們如今麵臨的情況與當年的日軍部隊有相似也有不同。
日本人明顯擺出了誓死抵抗的架勢,我們不能跟著他們的思路走,謀求速戰速決。
但是大路又隻有一條,那有什麼辦法呢?隻能選擇從小路,甚至是從山區迂回。
我們進行二次分兵,派出精銳的輕步兵從東西兩個方向向臨汾以北的區域運動。
主力部隊繼續一板一眼的攻堅,吸引日本指揮官的注意力。
等到東西方向的輕步兵運動到日軍後方之後,可能會有兩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