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邊有什麼?”
貓女想了想之後說:“沒什麼很特彆的,但要是再往東一些,就是之前那個發生了大爆炸的查拉邦化工廠。他們會不會是想去那兒看看?”
席勒腦海中的線索立刻串聯了起來,他說:“你對哥譚水庫有了解嗎?”
“哥譚水庫?”貓女認真地回憶了一下之後說,“我還真有點印象。大概是十幾年前,那個時候我還是個小女孩。當時剛上任的哥譚市長宣布廢棄舊水壩,轉而建設新水壩。”
“當時這個提議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人們覺得原來的那個水壩用得好好的,沒必要浪費稅金去建一個新的。而且人們覺得舊水壩有很大的紀念價值,不應該被拆除。”
“後來兩方扯皮了很久,一直有人在遊行。市長可能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支持率,最終決定雖然不再使用舊水壩,但是也不拆除,放在那裡當一個旅遊景點。”
“當時接近哥譚的建成紀念日,有不少民眾自發前往水壩舉行紀念活動。但是沒過多久,就爆出了哥譚水庫被汙染的消息。我記得當時我都不敢喝自來水,寧可多花錢也要買瓶裝水喝。”
貓女斷斷續續說了很多當年的事,不過都是以一個普通哥譚居民的視角,並沒有什麼內幕消息。但席勒卻從中聽出了很多線索。
貓女又仔細地看了一眼放在桌麵上的地圖,她立刻就認出了席勒勾畫的重點。她說:“這不是哥譚水庫嗎?……等等,你該不會打水庫的主意吧?”
“可不是我在打水庫的主意。”席勒站起來從背後的書架上拿起了一本書,然後說,“你知道原本的哥譚村就在水庫的深處嗎?”
“哥譚村?你是說最早的時候建立的那個小村子?”貓女摸了摸下巴說,“那不都是幾百年前的事了嗎?你調查這個乾什麼?”
席勒用手點了點地圖說:“如果哥譚村在這裡,那哥譚的市中心為什麼在這裡?”
“哦,你的意思是,你想搞明白,為什麼當初建立哥譚的人不在哥譚村的基礎上建城,而是換了個地方,是吧?”
席勒點了點頭。
貓女突然神神秘秘地說:“你知道韋恩集團是靠什麼發家的嗎?”
席勒也很給麵子地湊過去問:“什麼?”
貓女左右看了看,壓低了聲音說:“走私!他們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美國東海岸最大的合作夥伴。不論是黑奴、香料、紡織品還是鴉片,都是在韋恩家族的默許之下通過哥譚港流入美國的。”
“這和我要研究的問題有什麼關係?”
貓女指了指席勒手上的書說:“書上說,埃蒙德·韋恩打敗了阿卡姆將軍,從邪惡的軍閥手中拯救了哥譚,對吧?”
“但如果韋恩家族的先祖乾的是這些事兒,把沒有組織的海盜和走私犯趕走,再找來全世界最大的走私公司,那這充其量就隻能算是黑吃黑。”
“這個角度倒是挺新奇的。”席勒停頓了一下之後說,“甚至,東印度公司的殖民策略可不太友好。他們的生意做得可比那些海盜大多了。”
“就是這樣。”貓女說,“如果不是和東印度公司合作,一個英國來的落魄貴族,憑什麼守住地理位置這麼重要的港口?我聽說埃蒙德·韋恩隻是個普通勳爵而已。難道英國貴族是沒人了嗎?”
席勒卻想得比貓女更深入。
在那個年代,東印度公司可是龐然巨物。毫不誇張地說,這個公司幾乎統治了世界。巔峰時期有26萬人的軍隊,航線遍布全球,英國皇帝來了都得敬酒。
也正是這個公司利用鴉片打開了中國市場,並從此類貿易當中獲得了驚人的巨額利潤,也引發了鴉片戰爭。
新世界大開發的過程中,當然也少不了東印度公司的身影。他們在美國的東西海岸建立殖民點,不斷搜刮新世界財富,引發波士頓傾茶事件,導致英國殖民者對美國的壓迫越發嚴重,最終引發了北美獨立戰爭。
在漫畫當中明確提到,埃蒙德·韋恩就是靠和東印度公司合作,才驅逐了哥譚的海盜和走私犯。
席勒一開始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是因為他把埃蒙德·韋恩當個美國人。但實際上,埃蒙德·韋恩應該是個英國人,而且是個不折不扣的英國殖民者。
阿卡姆將軍也是英國人。他們兩個之間的戰爭其實屬於殖民者之間為了利益產生的爭鬥,而不是誰從誰的手上拯救哥譚。
如果非要說的話,韋恩可能還是更為邪惡的那一方。
東印度公司可是乾過為了種鴉片餓死了上千萬人的事,屬於魔鬼來了都得給他磕個響頭。韋恩敢和這樣的組織合作,你指望他會去當哥譚的救世主?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思考,那埃蒙德·韋恩不要原本的哥譚村,而是在其他地方建立新城,還用洪水把村子給淹沒,真的是出於他個人的意願嗎?
還是說,那個曾經統治了世界一個世紀之久的東印度公司,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呢?
1秒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