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走主樓梯這裡隻能從二層進入,地下四層沒有主樓梯通行到這裡,隻有垂直電梯和消防樓梯可以過來。
垂直電梯目前隻有行政部的人準許使用,而消防樓梯,現在已經上鎖了。
行政部決定將四個區域分彆劃為淡水資源倉庫,家居日常用品倉庫,食物倉庫,常用電器與工具倉庫。
這裡天然的地形隔檔可以有效的防止倉庫被人偷盜。
第四層,原16號線的站廳層,站廳地形開闊,從這裡開始到最底層都有主樓梯可以走。
行政部決定將這裡劃為三個組的居民區,用來給避難所居民休息。
由於空間有限,隻能做成方艙的形式,不同家庭的床鋪中間用有機玻璃和布簾隔斷。
玻璃是拆地鐵安全屏蔽門的,為了搞建設,幾乎所有站台的屏蔽門都被扒了。
第五層,原16號站台區,因為這裡隻有一條地鐵線,所以這裡比第三層的站台麵積要小許多,住人的話就顯得有些逼仄了。
不過這裡是避難所的中間層,交通方便,於是這裡就定為了避難所的醫護中心,用來收容病人。
第六層,原22號線,36號線站廳區。
理所當然的,麵積足夠寬闊的站廳又被劃為居民區了,算上第四層的安置,避難所的所有居民都有地方住了。
第七層站台劃分為廣場區,所有的居民都可以來這裡放鬆,散步,聊天。雖然巴掌大點的站台也沒啥好逛的,但總比在居民區的情況好點。
第八層同樣也是站台,站台外的地鐵隧道鑽孔取水。
站台內東側是核電區,站台內西側原本是22和36號線的中控室,現在則是準備改造成一個種植試驗區。
這是林少瑾的建議,用紫光燈模擬日照,看看是否能在地下環境種植出糧食。
至於為什麼不是農業組建議的,因為自從合成澱粉工業化之後,種地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小農散戶壓根就賺不到錢,隻有大農場才能賺錢。
所以呢,避難所2萬人,居然找不到一個懂農業知識的人。
而因為互聯網等通訊的中斷,現在想去學習農業知識也不可能了。
所以整個避難所就林少瑾這麼一個稍微懂點農業知識的人了,農業組也就暫時沒有成立。
至於為什麼不問問AI,AI表示脫離了互聯網,我就是個好用點的計算機罷了。
整個避難所的規劃大概就是如此。
目前一共有12支土木小隊在避難所上上下下,罵罵咧咧,忙忙碌碌。
可以說目前編製人數最多的組,就是工程組了。
其次第二忙的是技術組的,例如醫療小隊就分出來6個隊伍。
由於核打擊的影響,許多居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醫療小隊的成員們日夜不停地工作,竭儘全力救治傷員。
也有不少的人因為身體太虛弱生病的,這更是讓原本就忙碌的醫療小隊雪上加霜。
然後也比較忙是計算機小隊,吳振華在發布一次通告後,覺得用口口相傳的方式效率實在是太低下了。
便緊急命令計算機小隊,必須在3天內把中控室的計算機和目前避難所內所有居民的手環連接出一個局域網出來。
還有電器維修小隊也很忙,避難所許多的電器都需要維護檢修。
他們有的在維護站內空氣循環係統,有的在忙著檢修攝像頭,有的在修理損壞的燈管。
避難所的每個角落都有忙碌的身影。
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每個人都清楚,自己做出的每一份工作都是自己將來生存的保障。
因此沒有任何人馬虎應付工作,都兢兢業業的做著自己的事情。
所有人都在互相支持、幫助,努力工作,讓這裡成為一個真正可靠的避難所。
喜歡末世:開局建造地鐵核戰庇護所建造地鐵核戰庇護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