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集 商鞅相秦_華夏真相集_免费小说阅读网 
免费小说阅读网 > 玄幻魔法 > 華夏真相集 > 第七十四集 商鞅相秦

第七十四集 商鞅相秦(1 / 2)

聶政刺傀,長虹貫日,風雲變色。

關於聶政行刺俠累,另有《太平禦覽》所載版本,中為小說家言,附錄於後。

鏡頭閃回,韓國都城。

聶政父親奉命為韓王冶鑄寶劍,過時不成,韓王殺之,當時聶政未生。

聶政壯年,曾問其母:我生父何在

母親淚如雨下,告訴兒子其父被韓王殺害緣故。

聶政聞此,欲殺韓王,為父報仇。乃學泥塗之匠,混入王宮,詐為工役,尋機拔劍行刺韓王,因被侍衛相阻,未能得手,逾牆而去。

因此避禍深入太山,得遇仙人,授以鼓琴之藝。

七年之後,聶政琴藝大成,不忘刺韓報仇,遂漆身為厲,吞炭變音,再入韓都。

聶政行於市中,鼓琴宮闕之外,因觀者成行,馬牛止聽,聞者塞衢,擁擠不行。

韓王聞而怪之,遂召聶政入宮上殿,使其彈琴。聶政即援琴登階鼓之,並納利刃於琴腹之中。因其琴聲美妙絕倫,韓王聽而忘形,滿朝文武亦都如醉如疾。

聶政彈罷一闕,見時機已至,奮然起身離座,右手抽出琴中利劍,左手持韓王衣領,刺而殺之。因恐被人認出連累母親,於是剝麵決眼,自屠出腸以死。

韓國眾卿,無人能辨刺客是誰。

聶政死後,屍體及凶器被懸於城門,並出懸賞告示:有知此人者,賞黃金千兩。

聶政母親聞說,知道必是己子,遂至城門以下,望城上之屍仰麵痛哭,口中說道:嗟乎我兒!實乃烈士,今終為父報仇邪

守城吏聞聲往前,拘問其由。聶母遂對眾人說道:此乃我兒聶政。因我夫被韓侯冤殺,子為父報仇,何其壯烈!因恐累及老母,乃自犁剝麵,不使人識。我兒既死,老嫗何愛此身,而不揚吾子之名哉

乃求放子屍體下城,抱而哭絕,心脈痛斷而死。

持此說者,並謂後世傳有《聶政刺韓王曲》為證。此曲便是《廣陵散》,被後世琴家廣為彈奏。據說後世能得此曲神韻者,隻有魏晉竹林七賢之嵇康,死後便成絕響。

事件懸疑:若據此說,明顯有兩處令人似曾相識,如見故人。其一是豫讓漆身吞炭,以刺趙襄子;其二是後來高漸離為秦王擊築,於琴築腹中藏劍,欲刺秦王。此是明顯抄襲,將兩次著名行刺事件雜揉在一起,故謂其為小說家言,不可采為信史。

閃回結束。俠累韓傀既死,韓侯乃拜韓山堅為相。

韓烈侯在位十三年而死,傳子韓猷,是為韓文侯。文侯二年,發兵進攻鄭國,占領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又進攻宋國,打到彭城,俘宋國君。七年,進攻齊國,打到桑丘(今濟南)。十年,韓文侯去世,傳子哀侯。

韓哀侯二年,周烈王元年,楚肅王六年,鄭康公君乙二十一年。

丙午。魏國攻楚,戰於榆關(今河南中牟西南)。

韓哀侯趁機滅鄭,占有黃河以南廣闊地區。

鄭國自桓公姬友建國,至鄭康公失國,共曆二十五君,國祚四百三十一年。韓國由此便將國都自陽翟遷於新鄭,故此其後之韓,亦稱鄭國。

原鄭伯子孫遷到今淮陽與商丘之間,以原國名為氏,是為鄭姓由來。

韓哀侯滅鄭之後,得意忘形,日益剛愎自用,濫殺群臣,不納忠言。國相韓山堅素與哀侯不睦,於是乘間弑之。哀侯因隻在位二年,又遭臣下所弑,故諡號為“哀”。

諸臣複又共誅韓山堅,立哀侯子若山為君,是為韓懿侯。

此年非但韓哀侯被弑,而且魏文侯薨逝,太子擊即位;同時趙敬侯薨逝,其子趙種即位,是為趙成侯。韓、魏、趙三國同年更立新君,實為湊合巧至極。

趙公子勝兵與成侯爭立,起兵發動叛亂,終被攻破擒殺。

周太史儋過秦西行,為秦獻公所留,請其留秦教子。秦獻公繼而設置櫟陽縣,並且遷都於此,圖謀以此為基東伐,收複當年被吳起所奪占河西地區。

齊相田午弑其君田剡及孺子喜,自立為君,是為田氏齊桓公。由是引發中原諸侯乾涉,燕、魏、魯、衛、趙紛紛出兵伐齊。麵對此景,齊桓公田午不甘示弱,奮力抗爭。

因聞魏文侯已死,趙侯發兵襲取中山,自此魏、趙結仇。

魏武侯即位未久,相國翟璜病故,遂拜田文為相。

吳起自西河入朝,吊祭文侯之喪。因自以為功高蓋世,滿望能夠拜相;及聞武侯已相田文,遂忿然不悅。當退朝之時,吳起故意迎候田文,遇於宮門之外,當麵質問。

吳起:子為相國,可知我吳起之功於魏國乎

田文:尚未知也。

吳起:既曰不知,吾請與子論之。

田文:將軍請說,田文願聞其詳。

吳起不答反問:將三軍之眾,使士卒聞鼓而忘死,為國立功,子孰與起

田文答道:不如。

吳起又問:治百官,親萬民,使府庫充實,子孰與起

田文答道:亦不如。

吳起又問: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犯,韓、趙賓服,子孰與起

田文答道:文又不如。

吳起:此三者,子皆出我下,而位加吾上,何也

田文:今新君嗣統,主少國疑,百姓不親,大臣未附。將軍皆能撫之乎

吳起:此非起之所長。

田文:某叨竊上位,誠然可愧。然而主公或者以為,田某特以先世勳舊,又承乏肺腑,稍能安民撫眾,因則任以為相,並非論以文治武功也。

吳起俯首沉思,良久答道:子言雖是,然此相國之位,終當屬我。

有人便將二人對答之言,立即轉訴國君。武侯聞說此言,便疑吳起有怨望之心,遂留其於朝中不遣,欲另擇人選,使為西河郡守。

吳起因而大懼,恐怕見誅於武侯,由是出奔楚國。

楚悼王熊疑早就素聞吳起大才,見其棄魏來投,不由大喜,一見之下,即以相印授之。吳起感恩無已,慨然以富國強兵自任,乃請奏悼王。

吳起:楚國地方數千裡,帶甲百餘萬,固宜雄壓諸侯,世為盟主。所以不能加於中原列國者,養兵之道失也。

楚悼王:養兵之道若何

吳起:養兵之道,先阜其財,後用其力。今不急之官,布滿朝署;疏遠之族,糜費公廩。戰士僅食升鬥,欲使捐軀殉國,不亦難乎

楚悼王:若依卿計,應當如何

吳起:大王誠欲聽臣,則請沙汰冗官,貶斥疏族,儘儲廩祿,以待敢戰之士。如是三年,而國威不振,則臣請伏妄言之誅!

楚悼王準奏,乃命便依此計,使吳起實施變法。群臣多行諫阻,悼王不聽。

便命吳起為令尹,當朝宣布:令尹之命,即寡人之令也。敢違抗者,殺無赦!

吳起感激悼王知遇之恩,決心報效,乃走馬上任,大刀闊斧,開始變法。其內容曰:

其一詳定官製,削減貴族特權,對大臣權力進行限製。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削冗官數百員,命大臣子弟不得夤緣竊祿。將收回爵祿貴族,發往南方廣虛之地,使墾荒種田,開拓楚國南鄙。其原來所占有土地,收歸王有,出租給無地農民,以增公室收入。

其次改革軍製,要在強兵。將收回貴族俸祿及裁減官員所省,用以養兵,擴充軍備。又著《吳起兵法》,在全國招募兵員,分類編隊,進行嚴格訓練,期年以降,無敵於天下。

其三禁止遊民,獎勵耕戰。禁止縱橫家到楚國遊說,鼓勵士民努力耕種儲糧,改善士民及其家屬生活,解除士卒後顧之憂。

楚悼王全力支持吳起變法,數年之後,楚國很快強盛,堪與魏國匹敵。

變法期間,吳起又統率楚軍馳騁征戰,征服南方五嶺一帶百越部落,使楚國領土擴展到湖南與廣西交界一帶。繼而西敗秦國,北拒三晉。

原陳、蔡之地,皆為楚國領土,後被三晉占去不少,餘者尤其麵臨魏國威脅。楚悼王十九年,魏、趙兩國為爭奪衛國交戰。齊國助魏,趙國遂向楚王求助。

麵對趙使求援,楚國眾臣皆都建議坐山觀鬥,以圖漁人之利。惟有吳起力排眾議,奏請統軍救趙,趁機兵進中原。楚悼王終納吳起建議,命其統率大軍北進,助趙伐魏。

吳起運用在黃山所學鬼穀子兵法,不救趙軍,反襲魏境。

魏軍還救,遭到趙、楚前後夾擊,於是大敗。

吳起一路往北,所向披靡,橫掃中原,一直打到黃河南岸,由此威振天下。

趙軍見魏、齊、衛三國聯盟瓦解,便即趁勢反擊,占領魏國棘蒲等地。魏軍由是縮頭還軍固守,齊軍則跑回老家。

經過援趙之戰,楚軍不僅收複原陳、蔡被三晉占去土地,並又新拓衛國不少領土。且楚、趙修好,就此瓦解三晉聯盟,借趙製魏,一舉雙得。

正當楚軍取得勝利,捷報不斷傳向郢都之時,悼王過度興奮激動,竟至突然病逝。

吳起仰天長歎,隻得自中原撤軍還郢,進宮料理悼王喪事。便在吳起還軍之時,楚國舊貴族屈宜臼、陽城君等人已在宮設好埋伏,單等吳起進宮,殺之複仇。

於是便借悼王大喪之際,忽然甲士四起,弓矢齊發,對吳起發動攻擊。吳起未著鎧甲,身中數矢,情知性命難保,急中生智,乃於臨死前臥伏王屍,並大喊道:群臣亂王!

屈宜臼與陽城君未明其意,繼續命令弓手放箭,矢集悼王屍身,吳起亦被攢射至死,身集亂箭,如同蝟刺。可歎吳起一生追求功名,落得此般下場。

喪事完畢,太子熊臧繼位,是為楚肅王。

楚國新舊貴族朝賀已畢,列立兩班,等候新君敕命。

肅王向階下掃視一番,忽下令道:按楚國法律,凡以兵器加於王屍者,一律處死,並罪三族。大喪之日發動暴亂,矢集先王之屍,並射殺令尹吳起者,全部擒拿,依法懲處!

屈宜臼等聞言大駭,這才猛醒,但為時已晚。幸虧陽城君有事不曾上朝,聞訊倉惶逃走,其餘參與暴亂者七十餘家,都被一網打儘,更無一個逃脫。

畫外音:吳起雖死,但自其變法以來,前後不過八年光景,楚國遂以兵強雄視天下,三晉及齊、秦諸侯,聞而畏之。可見若是楚悼王遲死十年,吳起能儘其才,則楚國或能最終一統七國,成為天下共主,再無秦國之事,亦未可知。

肅王除掉舊貴族七十餘家,進一步鞏固王權,政令由此愈加暢通。但因其後楚國再無吳起般有奇才異能人物,故此楚國雖能穩步發展,卻不再似悼王之時有聲有色。

周烈王四年,衛國伐齊,攻取薛陵(今山東陽穀東北)。

趙成侯遷邢,改稱信都,建築檀台,以受諸侯朝賀。邢地因築檀台而至聲名顯赫,後被稱作邢台。趙國遷邢之後隨即伐衛,奪取衛國七十三邑。

魏國聞趙國攻衛,趁機出兵伐趙,在北藺打敗趙軍。至次年,魏又攻取楚國魯陽,占有黃河以南廣大土地。至此魏國聲勢無二,已初具戰國初期霸業規模。

秦國此時國力複振,蓄勢已久。秦獻公出兵攻伐宜陽,攻占韓國六城。

韓國由此國勢不舉,自此在三晉中處於最弱地位。秦國東向,自此開始。

周烈王五年,楚肅王卒,共在位十一年,弟熊良夫繼位,是為楚宣王。

同年魏武侯去世,因未曾於生前確立太子,二子魏罃與魏緩爭位,國內大亂。

最終魏罃獲勝,乃為魏君。

齊侯田午自恃國富兵強,見吳、越使命往來,俱用王號,不甘為下,於是僭稱為王。

魏侯魏罃聞說田齊稱王,於是亦稱魏王,史稱梁惠王。

其後未久,田午病死,子齊威王立,日事酒色音樂,不修國政。

九年之間,韓、魏、魯、趙悉起兵來伐。齊國邊將屢敗,告急本章雪片一般飛往國都臨淄,齊威王俱都置之不理。

周烈王七年,壬子,日食。烈王駕崩,弟姬扁即位,是為周顯王。

魏公子緩爭位失敗,逃往趙國都城邯鄲,向趙成侯請求發兵相助。魏國大夫公孫頎適從宋國進入趙國,因擁護公子緩奪位,遂再轉去韓都新鄭,勸韓國發兵破魏。

趙成侯與韓懿侯為削弱魏國,俱都同意出兵,於是各自親率本**隊,大舉攻魏。韓、趙聯軍在黃河以北集結彙合,然後進攻魏國城邑葵丘,一舉將其攻克,由此士氣大壯。繼又揮兵西進,攻打魏都安邑。魏惠王子罃坐鎮都城,派軍迎戰,遇於濁澤。

三國大戰一場,趙、韓聯軍勢盛,大敗魏軍,進而包圍安邑。子罃在安邑城內束手無策,隻好據險以守,尋機破敵。

便在此時,韓、趙聯軍營壘發生嚴重分歧,以至不和。兩國之君以為勝券在握,不議攻城之策,卻會商戰後事宜。

趙成侯:此番必除魏君,立公子緩,割地而退,我可得其厚利。

韓懿侯:不可。不如留子罃不殺,使其與公子緩分治,則魏國一分為兩,不強於宋、衛,則我終無魏患矣。

雙方固執己見,各不相讓。韓懿侯惱怒,乘夜率其軍隊離去。趙成侯見聯軍已破,自己單軍勢孤,不能再戰,也便領軍撤走。

次日天明,魏惠王聞說韓、趙聯軍不戰而走,不由大笑:此可謂天不滅魏。

周顯王元年,癸醜,公元前36年。

魏國為報去歲攻伐之仇,出兵擊韓,敗韓軍於馬陵;繼又引兵向趙,複敗趙軍於懷邑。

齊國於中看出便宜,於是發兵攻打魏國,奪取觀津(今莘縣觀城鎮)。

趙國又入侵齊國,占領齊長城。

衛國趁機擴張領土,輕而易舉打下齊國鄄邑。

秦獻公封子嬴向於藍邑(今陝西藍田),稱藍君,後代便以封地為氏,為藍姓由來。



最新小说: 練武太難,我選擇爆彆人功力 離婚後我開啟了仙途 大婚在即:禁欲權臣過了界 天子寧有種 我以科學思維修仙 娘子,你尾巴又露出來了 獵魔人:狼學派的狩魔手記 極品萬歲爺 大明鎮撫使 柯南之米花署長的科學加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