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聞罷,暗自好笑:項羽毫無心機,豈是劉邦對手秦朝天下,今已有主矣!
劉邦聞說是被曹無傷出賣,隻是請罪,不動聲色。項羽置酒款待,以話契闊;雙方部將,分彆作陪。項羽、項伯東向而坐,亞父範增南向坐,劉邦北向坐,張良朝西陪坐。
酒至半酣,範增欲殺劉邦,多次向項羽大使眼色,又舉玉玦暗示“早決”,項羽隻是不應。範增乃出帳外,召來項莊,命其舞劍,意在沛公。
項莊應諾,進帳敬酒,並請舞劍為樂。項羽不知其意,欣然從之。項莊大喜,便即拔劍起舞,寒光灼灼,隻在劉邦前心並及脖頸上弄影。
項伯見狀大駭,暗道:此必是範增奸計,欲陷我項家於不義也。
於是推盞起身,借酒笑道:一人舞劍,有何意味不如兩人對舞,更增情趣!
說罷離座,拔劍起舞,處處翼護沛公座前,使項莊無法得逞。
範增暗怒:項伯如此,我計泄矣。豈沛公乃真命天子,有百靈嗬護哉
項羽卻因解開心中誤會,高興異常,故對項莊之意不察,隻顧向眾人勸酒,醺醺將醉。
張良見此不是了局,借故起身離帳,至軍營門口,找到樊噲,急囑道:情勢危急!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將軍當冒險以入,為沛公解圍才好。
樊噲應諾,執劍持盾,跟隨張良入帳。
持戟衛軍喝道:放下兵器!
樊噲側盾輕撞,衛士便即跌倒在地,半晌爬不起身。
樊噲笑道:你這身板,也堪為執戟郎尊駕上姓
那衛士期期艾艾,邊起邊道:某乃準陰韓信,儒將者也。誰似你隻以蠻力取勝速將兵器放下,方可入帳!
樊噲不理,以劍尖挑開帷帳,大步闖入,朝西而立,瞪眼看著項羽,頭發直豎。
項羽吃了一驚,手按劍柄,挺身而起,問道:來者何人,敢闖我大帳!
樊噲未答,張良上前說道:此乃沛公參乘樊噲,生性魯莽,項王休怪。
項羽對張良異常敬重,由是息怒,複落坐讚道:真乃壯士也!賞他一大觥酒。
項莊與項伯隻得罷舞,斜目而睨。左右應聲而出,以巨觥斟酒,遞予樊噲。
樊噲將劍盾置於地上,伏身拜謝,起身立而飲之,一氣喝儘。
項羽讚道:海量!賞其豬腿。
時有亞父範增侍從,欲看樊噲出醜,便自鼎中撈出一條半熟豬腿,盛以托盤遞之,且看他怎生吃法。樊噲哈哈大笑,將盾牌倒扣在地,以為砧板,持劍切吃。隻瞬息之間,風卷殘雲一般,三五斤前腿,割食已儘。
項羽看得有趣,大笑:真壯士也。牙口倒好!還能飲酒否
樊噲:某死都不怕,何辭美酒
接過侍衛所遞巨觥,又一氣喝了。
項羽:隻區區一觥酒也,將軍因何便說,不畏一死
樊噲:懷王與諸將有約,先入鹹陽者王之。將軍卻欲使人殺之,此是為何
項羽:沛公遣人把關拒我,故生誤會。今既歡宴,誤會除矣。
樊噲:沛公先進鹹陽,封閉宮室,軍還霸上,以待大王到來。遣將把守函穀關者,是為防盜賊,並無拒大王之意。如此勞苦功高,未得封賞,將軍反信小人讒言,欲殺功臣。末將不服,故冒死執兵闖營,是謂不懼一死也。
項羽:是何人說我要殺沛公
樊噲以劍指項莊:此子借口舞劍助興,常意在誅殺沛公,大王不見之乎
項羽回思適才情景,瞪了項莊一眼:喝酒罷了,毫無來由,舞得甚劍歸回坐間!
項莊與項伯唱諾,還劍歸鞘,複回座位。
項羽亦對樊噲道:將軍請坐。
樊噲唱個大諾,便即挨著張良坐下。又行酒一巡,眾人熏熏,項羽下令點燈。
劉邦恐樊噲酒醉惹禍,便以更衣為由,將其帶出帳外。
未料樊噲此番非但不醉,卻比劉邦還要清醒,急催道:沛公上馬,先回霸上軍營!
劉邦:不辭而彆,豈非無理至甚,又惹項王怒發
樊噲:此非小弟想法,乃是子房先生計策。
劉邦:子房先生怎說
樊噲:子房先生說,大事不拘小節,大禮不辭小讓。性命攸關,何及辭彆
正說話間,張良跟出,開口便問:主公來時,身上可帶有寶物
劉邦聞此,便向馬背褥套中一摸,提出一個布袋,對張良說道:我帶來一對玉璧,獻給項羽;一雙玉鬥,送給亞父。時逢彼怒,未及呈獻。
張良伸手接過,說道:某代主公入帳解說,主公快走,休得延挨。
劉邦道好,扳鞍認鐙,便要上馬。
張良:不可。主公乘馬而去,立被發覺,衛士必報項王,不使主公離去。此處離霸上軍營,取大路而行四十裡,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小路,則隻有二十裡,主公徒步奔回可也。
劉邦醒悟,笑道:先生真乃心細如發!
遂點首招喚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四人,佯作散步離營。直待走出哨衛視線,這才發足疾奔,就此逃跑。張良估計時程,便不入帳,隻在外麵延挨。
項羽見劉邦久出不還,乃命校尉陳平,出帳來喚。未料陳平又被張良扯住閒話,請其品鑒玉璧、玉鬥;又過半天,方才入帳。
項羽此時已有七分酒意,不喜道:沛公何在怎便去了這麼半日卻要罰酒。
張良再拜說道:沛公酒力不勝,已醉倒廁中,被樊噲扶歸,不能當麵告辭。命在下奉上白璧一對,敬獻大王;玉鬥一雙,拜獻給亞父大將軍。
項羽笑道:沛公酒量恁淺我看其是被項莊嚇怕了也。
乃受玉璧,置於座位,把玩不止。
範增接過玉鬥,置於案前,廢然長歎一聲。
項羽問道:今日群雄雅會,正是得意之事,亞父因何長歎不悅
範增聽罷此問,勃然怒發,起身拔劍,將那案上玉鬥三兩下擊得粉碎,目視項羽片刻,又掃視滿營諸將:豎子不值與謀大事!來日與項王爭奪天下者,定是劉邦。你等鼠目寸光,亦必將皆為其虜矣!
說罷將袍袖一抖,憤然離座,不辭而出。
項羽對眾人笑道:此老年邁,未料醉之甚也。
心中恚怒,由是罷宴。
劉邦與樊噲等回到軍中,立刻召來左司馬曹無傷,親自揮劍,將其斬於帳中。
事件懸疑:隻因太史公司馬遷妙筆奇文以載此事,至後世兩千年來,眾人皆謂項羽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因此失去天下。多少後世英雄人傑,亦都歎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由是項王婦人之仁,範增大智且忠,張良急中生智,樊噲勇不懼死,項伯為人所用,皆都成為固定臉譜形象,亦便成為鐵案定論。然若細推此段史實,方知後人隻讀史而不研史,人雲亦雲,以致自誤千年。
曆史真相:細究當時天下形勢,項羽實力不足,根本就不可能君臨天下,甚至並無把握與沛公一決雌雄。又當時劉邦乃是同僚盟友,並非項羽敵對勢力,若殺劉邦,對項羽來說弊大於利,也會嚴重損害其政治聲望,從此成為天下公敵,自取滅亡。巨鹿之戰時,項羽所率五萬楚軍,皆為楚懷王嫡係人馬,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襲殺宋義而奪其印,諸將及軍士未見心服。因大戰王離、章邯獲勝,以驚人戰鬥力威懾各國諸侯聯軍,才被推為頭領,暫為諸侯上將軍。之後又坑殺二十萬章邯軍團,以致秦人大怒,諸侯亦自心寒,皆懷自保之意。
經過巨鹿之戰,至鴻門宴前,諸侯聯軍總計四十萬人,但屬於項羽嫡係部隊,不過七萬人馬。而劉邦以兩萬偏師攻破武關,秦王子嬰投降,八萬秦軍歸之,便已擴軍至十萬,軍力比項羽隻多不少。項羽若於此時殺掉沛公,先有殺功之嫌,諸侯多半離心;而且以寡敵眾,勝負難料。項王因勢利導,仗聯軍總帥之名,通過鴻門宴兵不血刃,迫使劉邦拱手;其後更裁其軍,減至三萬,實為一石三鳥,遠過於範增宴間襲殺沛公之計。
鴻門宴罷,項伯入帳,私見項羽。
項羽:叔父,因何背親向疏,壞我大事
項伯:我便是恐怕賢侄必作此想,這才來私下相見,以理言之。
項羽:你為張良一己私誼,又與劉邦結親,此非背親向疏乎
項伯:我項家累世為楚國名將,那劉季賤民無賴出身,我豈不知項伯雖愚,亦明貴賤之分,親疏之彆,豈有心向劉邦,自毀家族前途之理
項羽:既是如此,叔父與彼結親在前,於宴席間拚命遮護在後,卻是何意
項伯:我來問你,若項、劉兩家一旦開戰,勝負之數如何
項羽:叔父此問,著實可笑。當巨鹿之戰時,諸侯皆作壁上觀,無一敢於出戰。是我破釜沉舟,隻以五六萬軍,大破王離、章邯四十萬之眾。劉邦之能,焉可與此二將相比
項伯:此言是也。但亦正因王離、章邯皆為名將,且又互不相服,才為我侄所乘耳。而劉邦亦隻以二萬偏師,西向叩關,所到之處無論諸侯,或是秦軍,無不望風而降;且長安近十萬守軍,亦不戰歸附,所謂者何
項羽:此亦是我不解之處,請叔父賜教。
項伯:此謂得士擁戴,必得霸業;得民心者,終得天下也。劉邦文有蕭何、曹參,武有樊噲、彭越,皆為用命;更有鬼穀門弟子張良為其籌謀,早已非昔日泗上亭長之無賴劉季矣。且此番既然敢來赴會鴻門,必是有備有來,豈是輕易來送死者
項羽:叔父休長他人誌氣,滅我自家威風。當真決死一戰,未知鹿死誰手也。
項伯:其事關要,便在於此!
項羽:此言何意
項伯:且休論在此鴻門宴上,能否誅殺劉邦;即便殺之,其十萬大軍駐守灞上,必與我項家決一死戰。當激戰未解之時,隨征諸侯三十餘萬大軍,便未見得猶如巨鹿,更作壁上觀矣。此時張良若以鬼穀令號召天下,則諸侯豈有不趁機落井下石者
項羽:叔父之意,六國諸侯,是必與我公然為敵乎
項伯:我若與劉邦開戰,休說六國諸侯是否與我為敵,亦必趁勢紛紛複國,坐享漁利;而劉、項兩家,必至兩敗俱傷。便如當初陳勝、吳廣一般下場,就此萬劫不複!
項羽:叔父所言極是,侄兒計不至此。錯怪叔父,且休在意。
項伯:因此而言,賢侄隻以七萬之眾,卻能裹挾四十萬諸侯聯軍;先殲滅四十萬秦軍,再仗各懷鬼胎諸侯之威,壓服劉邦,故有今日鴻門之會。賢侄韜略,豈是劉邦所及!
項羽:叔父謬讚,侄不敢當。便說下步,當如何行止
項伯:若依我計,當趁熱打鐵,威迫劉邦讓出關中,再封諸侯,自為天下霸主。
項羽聽罷,哈哈大笑。
項伯:賢侄笑者何來是謂我此計不可行耶!
項羽:侄兒豈敢!此乃高妙卓絕之策,空手套白狼,精彩之致,豈是常人能惴度之我笑叔父大智若愚如此,亞父範增雖稱智謀百端,卻又等而下之矣。
事件懸疑:鴻門宴時,表麵看來項羽已坐穩盟主寶座,乃為諸侯之首,其實不然。當時真正盟主並未登場,便是坐鎮彭城之楚王羋心。
史載楚王羋心乃是項梁在鄉野中找到,隻是一個不諳世事牧童,其實此說大有毛病。因為若依史載,羋心乃是戰國楚懷王羋槐之孫,則楚懷王之死,距鴻門宴時已達九十年,其兒子若是在世,則至少不低於九十餘歲;羋心作為其孫,年齡最低估計也有五十餘歲。
落魄王孫,年逾不惑,而且飽經世故,絕非無知牧童,可供項梁及項羽叔侄隨意玩弄於股掌之間者,由此可知。
何況更有無數後世史家,對羋心評價甚高,謂其有帝王英略,獨運大柄,揮置諸將若素君臣然,知人善任,勇智兼備,可謂一代英主。項梁死後,羋心先奪項羽兵權,不許其隨同劉邦西進;北救巨鹿時,又派親信宋義、範增對項羽加以製約,懷王英略,可見一斑。
懷王羋心雖然不曾親征,但在兩路征伐大軍之中,皆都安插心腹,借以監管大軍,控製諸侯。西征軍中,張良因何忽然出現在劉邦麵前又因何接受項伯建議,力勸劉邦冒其生死危險,前往鴻門赴宴是因無論劉邦是否被範增所殺,其結果都對懷王有利,一舉雙得。
曆史真相:北伐軍中,除以心腹宋義為卿子冠軍上將,死死控製項羽之外,範增究是何人心腹至此內中玄機已明。當項梁叔侄誅殺會稽郡守,起兵之後,範增以七旬之身主動前來求見,項梁即刻拜為軍師,且臨終時命侄兒項羽尊其為亞父,卻是為何其實說破了毫無懸念,隻因範增乃是楚國舊臣,此番乃是奉羋心之托,為其特使,前來利用項氏叔侄;並以事成之後,裂土封茅為諾,誘其叔侄為楚王賣命。
但此老為人奸詐不良,善於投機,因與上將軍宋義不和,不欲其位在自己之上,故而與後生小子項羽合謀,襲殺宋義,奪其將印。其二人合作條件,便是項羽須尊範增為亞父,自己才是楚軍幕後老大,不容更改。
懷王羋心聞說宋義被殺,知道範增已經背叛,由是大驚,擔心其與項羽回師彭城奪位,無奈之下,隻得封項羽為上將軍。一麵令其去與巨鹿秦軍死拚,借刀殺人;一麵使其位於範增之上,破其聯盟。懷王此舉,實可謂智計卓絕,頗諳帝王之術。
隻是未曾想到,項羽竟能大勝王離及章邯兩位戰神,一舉而成“諸侯上將軍”。既便如此,早在巨鹿大戰之前,懷王亦恐失去對項羽控製,由是才會發出“先入關中者王”詔令,以竭力扶持劉邦。於是巨鹿戰後,六國紛起,劉邦成功入關,並非項羽一家獨大。
當時局勢:巨鹿大戰所導致結果,除懷王占據楚地,又有田榮、田橫據齊,趙王歇據趙,魏王豹據魏,韓王成據韓,燕王韓廣據燕。劉邦已據關中,隻有項氏,並無尺寸之地。
畫外音:項氏源於項國,春秋時被魯國所滅。戰國末年楚滅魯國,因此成為楚人。項氏並非楚國舊貴,更非楚王同宗,實為亡國遺民。直到楚亡在即,項燕方以其才乾臨危受命,得任上將軍。項羽此時勢力,僅被懷王封為魯公,占據魯縣一地。若與懷王為敵,並與齊、韓三晉各國舊王族對抗,項羽此時既無名分,家世亦遠遠不敵。
故在項伯謀劃之下,項羽迫令諸侯派將入關,並以裂土封王許諾,贏得各國將帥支持,實是驅狼吞虎絕大手筆。諸侯聯軍將領為求封王,必與本國君主決裂,以奉項氏為其共主。項伯此計,借力打力,氣度恢宏至極,這才是真正為項氏所謀長遠之策。
可惜項羽此後終未聽從叔父項伯之策,反從範增拙計,將劉邦逼入漢中,迫其太甚,至為自己樹立此一強敵,終至敗亡。以此論之,範增才是將項羽推向萬劫不複者。
鏡頭閃回,範增出場真相。
陳勝起義之時,便以項燕為名,虛奉公子扶蘇,號召楚國部眾。項梁作為項燕之子,因此起兵吳中之時,名望高絕,一呼百應。因此項燕本可自做楚王,不必再借他人之威。
然而便在此時,範增忽來求見,又竭力遊說,騙項梁擁立懷王之孫羋心為主。
範增:羋心流落民間已久,且是牧童出身,將軍隻借其家世名號而已,軍政大權,無不決於將軍。待天下大事已定,則將軍自為楚王,以在下為相,不亦可乎
項梁:既是如此,全仗先生謀劃。大事若定,決不相負。
其後項梁不幸戰死,項羽被懷王、宋義逼得走投無路,隻得厚顏屈膝,屈認範增亞父,聯手殺掉宋義,奪到兵權。因此從頭至尾,項羽和範增兩人之間,便是相互利用,從來不是君臣關係。項羽從來不曾真正信任範增,也是實在正常不過。(本集完)(www.101novel.com)